新一輪“去產能”:成因、方案和給普通人的建議

來源: 更新:

“近幾年‘內卷式’競爭的出現,並非是企業、僱員變得‘急功近利’所致,其背後有深刻的宏觀經濟背景,受經濟週期變化、體制機制問題和技術發展規律綜合影響。”


文 / 巴九靈

一股“刀刃向內”的改革正在一些重點行業展開。

汽車行業在這輪行動中最出圈,轟轟烈烈的60天賬期革命備受關注,與此同時,近日,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又向各大汽車生產廠家提出縮短返利兌現賬期、簡化返利政策、取消複雜限制條件等呼籲,打響了“反內卷”第二槍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新能源一家頭部企業近期在多家工廠取消夜班、將部分產線產能削減至少1/3,並推遲新增產線計劃。

還有“二師兄”。近期,多家頭部豬企接相關部門要求,去產能、二育調控、頭部企業帶頭穩價格,集團場暫停能繁母豬擴產,出欄體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

光伏行業在主動踩剎車。自7月起,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計劃集體減產30%,預計供應量將由此前的約64GW降至約45GW。

水泥行業則在展開自查。中國水泥協會發布文件,要求各會員企業對照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差異,依法依規按備案日產能和年產能組織生產。

減產、控產能的有之,漲價、停止價格戰亦有之。

早在3月,全國超1800家門店的連鎖零食品牌愛零食創始人發佈視頻,呼籲友商不要再打價格戰,一起提高門店毛利率;

工程塗料、防水材料行業也在漲價,東方雨虹、科順股份等上市企業先後宣佈,包括防水塗料、美縫劑、瓷磚膠、卷材類等多個核心品類普遍漲價1%—13%;

包裝紙行業同樣迎來新一輪漲價潮。玖龍、理文、山鷹等頭部企業密集發佈調價通知,涉及瓦楞紙、牛卡紙、再生紙等多個品類,部分紙種短期內面臨連續兩次價格上調;

......

7月的第一天,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宏觀的指揮棒爲這場如火如荼的反內卷交響曲重申了基調: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退出。

前半句自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以來,大夥兒對此並不陌生,而後半句則喚起了更久遠的記憶。

“去產能”並不是一件新鮮事,過去二十多年來,幾乎每隔十年就會在重點行業推進,背後邏輯始終是防止無序擴張、避免惡性競爭、倒逼產業升級。

2000年前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鋼鐵、水泥、船舶等傳統重工業迅速膨脹。很快,問題也同步浮現——大量小廠陷入虧損,價格戰愈演愈烈,傳統重工業成爲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2005年,我國開啓去產能第一階段,相關部門頻繁出臺針對重點行業的“堵增量”政策,如國務院發佈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等文件,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

隨後幾年,有關部門多次“砍存量”,發佈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名單,直到2010年,全國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鍊鐵4100萬噸、鍊鋼1186萬噸、焦炭2533萬噸……

到了2015年,國家積極推動行業兼併重組。以鋼鐵行業爲例,原寶鋼集團和原武鋼集團聯合重組成立寶武集團,隨後接連收購馬鋼、太原鋼鐵、重慶鋼鐵等多家企業。

不難發現,歷史上的去產能,大多集中在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傳統重工業,基本方法是限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兼併重組。

今年開啓的這一輪“去產能”,則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 首先,涉及行業更廣、更新。

不僅是鋼鐵、水泥等老面孔,連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也加入了控產能大軍,反內卷已經從“傳統賽道”擴散到了“新興領域”。

◎ 其次,企業展現出了更多的自主能動性。

例如,頭部車企主動取消夜班、愛零食創始人呼籲友商不要再打價格戰,都是企業在主動謀求更良性的競爭環境,市場經濟在發揮調節作用。

◎ 第三,出口轉內銷成爲重要抓手。

此次,中央明確提出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暢通出口轉內銷路徑,對原本只專注內銷、產品質量和競爭力較弱的企業衝擊較大,但也有助於推動市場向更高質量的產品邁進。

面對這樣一場改革風暴,企業該如何佈局?行業該如何應對?普通人又會受到什麼影響?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諮詢了多位專家,來聽聽他們怎麼說吧。


大頭有話說

羅志恆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近幾年“內卷式”競爭的出現,並非是企業、僱員變得“急功近利”所致,並非是個體行爲突變所致,其背後有深刻的宏觀經濟背景,受經濟週期變化、體制機制問題和技術發展規律綜合影響。

第一,經濟週期層面,短期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國外需求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以及部分行業的供需錯配導致“內卷式”競爭出現。

◎ 第二,制度和政策層面,短期政績考覈機制下,地方政府出於“政績宣示”等動機,以稅收優惠等差異化政策開展招商引資的“逐底競爭”,扭曲行業進入成本。加之地方保護主義與破產重整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影響產業出清速度,使得供需矛盾無法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自發調節。

第三,技術發展層面,技術創新跳躍式發展規律,天然導致結構性產能過剩,新興產業尤其突出。技術創新過程往往具有不連續性和間斷性,主導技術產生之前,往往存在不確定的多種技術路線,企業爲了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衝擊,會“多線押注”,增加投資擴展產能。

工人正在生產光伏出口訂單

觀察哪些行業存在“內卷式”競爭可以從兩個特徵指標入手:

▶▷一是觀察產能利用情況,產能利用率低於歷史平均水平,說明出現了產能閒置、供需失衡的問題,可能行業內正面臨較嚴重的“內卷式”競爭。

▶▷二是觀察毛利率和銷售費用率的綜合情況。行業毛利率趨勢性下行,同時銷售費用率上行,則說明該行業存在“內卷式”競爭。

未來,相關部門可以從三個方面整治內卷式競爭:

第一,短期內加強逆週期調節擴大內需,長期內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加大國資上繳財政並專項用於建設社保體系。

短期內,可以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擴圍至“出口轉內銷”產品和服務消費,通過適當的財政補貼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並加大對二孩以上家庭、失業青年羣體以及城鄉居民領取養老金等特定羣體的補助。

長期來看,則需進一步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佔比,同時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大幅提高國資上繳財政比重,專項用於社保體系建設,逐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至低保水平。

第二,優化地方政績考覈體系,改革行業自律機制。

具體來說,需要轉變地方政府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並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和規則,規範市場行爲,形成廣泛共識,遏制惡性競爭。

同時鼓勵企業開展差異化競爭,找準自我定位,增強核心優勢,開闢新賽道,進入高水平競爭狀態。

第三,根據不同行業技術發展規律,分類施策進行供給側引導,並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長

首席中心宏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具體來看,光伏、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擴張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強投資政策下,一旦市場需求不足,如出口下降、內需不足,很容易出現產能過剩。

第二,鋼鐵、煤炭等上游原材料領域,市場競爭不充分,受政策影響大,價格機制調節不足,容易出現供需失衡的問題。

第三,近些年,房地產行業治理、壓降地方債等舉措,導致房地產和傳統基建的投資需求萎縮,直接引發相關行業如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

第四,受之前產業政策刺激和世界石油危機時期高收益驅動,光伏等產業大規模投資,盲目投資帶來高庫存風險。

建設中的樓盤

真正去庫存、少浪費、提高配置效率應該在於降低部分行業的准入門檻,提高競爭活動,減少干預,讓市場價格去調節供給與需求。我們幾乎看不到早餐店產能過剩、庫存高企,因爲這個市場競爭足夠充分,價格機制足夠有效率。


周掌櫃

科技戰略專家

欣孚智庫首席顧問


產能過剩只在兩種情況下氾濫,一種是極致計劃經濟行政鼓勵,另一種是極致市場經濟的產業金融化,我們主要克服前一種,提防後一種。

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之外,還有社會保障帶來的低消費問題,以至於傳統的餐飲、農業生產、工業必需品都存在一定過剩,疊加外部關稅等全球地緣政治影響,放大了我們自身的問題。

本質上,反內卷最重要的是防止過度干擾產業發展,也是下大力度克服通縮螺旋帶來的惡性競爭,更是爲了給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創造好的環境,現在行動比較及時,但需要治標治本。

未來,我認爲應當激發市場經濟競爭機制,推動銀行市場化改革,減少地方政府行政干預,同時,應該先讓過度補貼和過度監管有序退出,避免過多政策干擾,這個是一切的關鍵。激發產能再控產能是一個怪圈,關鍵是要激活需求和市場聯動機制。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衆號“劉曉博說財經”


歷史上,曾有多輪“淘汰落後產能”的行動,現在,我們又身處“去產能+出口轉內銷”的週期了。

從歷史上歷次“去產能”的經驗看,政府將主導這個過程。比如減少政府補貼,引導銀行設置貸款門檻;政府牽頭,讓龍頭企業收購兼併腰部或者尾部的企業;對於技術差、污染強的企業,可以直接要求退出。

中國歷史上,在鋼鐵、煤炭、電解鋁等行業的去產能過程中,實施過配額分配、指標交易、產能置換等機制,這一輪去產能當中不排除也使用類似的辦法。

但整體來講,加強監管,讓市場自行消化落後產能可能更好。比如在新能源車行業中,政府只管供貨商的賬期、是否對4S店壓指標、是否有騙補貼的行爲,然後考覈國資投資新能源車的效益,就可以了。

汽車出口

不經歷轉型,就無法迎來下一個春天。對此,我對普通人有幾點建議:

▶▷第一,如果你身處產能過剩行業,要有所佈局了。要麼通過自我提升、人脈積累,躋身到該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去,要麼早點轉行,奔赴朝陽產業。

▶▷第二,如果你是投資者,要注意“去產能”的一般規律。當手術刀落下前夕,或者剛落下的時候,全行業的股票可能都會跌;當手術接近完成的時候,行業景氣度會好轉,出現投資機會。歷史上每次煤炭去產能後,留下的頭部企業股價都會翻倍。所以,踩準節奏能在“去產能”中掙錢。

▶▷第三,跟落後產能相反的朝陽行業,比如半導體、人工智能等行業,雖然當前泡沫不小,但還能維持一段時間,其中不少企業有較大套利機會。


陶川團隊

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反內卷”極有可能成爲“十五五”規劃期的重要主線之一,以便更好地與“做強國內大循環”進行銜接。

展望未來,“反內卷”的下一步將如何推進?

當前“反內卷”更多是依靠行業自律機制,但進展可能相對偏緩。早在今年3月發改委主任便提出“將分行業出臺化解重點產業結構矛盾的具體方案”。

我們預計在7月政治局會議對政策定調之後,或將由發改委爲首,以“部委牽頭爲主、行業自律爲輔”的方式,深度治理行業“內卷”。

參考“供給側改革”時期經驗,重點行業均推出去產能的量化“KPI”。

如2016年起,中央採取行政化手段,明確對鋼鐵、煤炭等行業提出壓減產能的具體目標。如果是以環保手段和市場化機制引導產能“出清”,也會提出“控產量”或是提高能耗標準等量化目標。事後來看,以煤炭開採、有色加工爲代表的領域,在“部委牽頭”後均取得了良好的產能去化效果。




1.《頭部光伏玻璃企業計劃集體減產30% 行業有望迎來供需改善》,財聯社,2025.7.1

2.《知情人士:多家頭部豬企接相關通知 暫停能繁母豬擴產、調控二次育肥》,財聯社,2025.5.30

3.《官宣漲價4%,幾小時後又刪了!超千店巨頭創始人呼籲:友商不要再“價格戰”,一起提升定價》,每日經濟新聞,2025.3.13

4.《東方雨虹、科順股份先後上調產品價格》,證券日報,2025.7.27

5.《紙業巨頭集體提價 玖龍、理文、山鷹宣佈5月中旬連漲兩次》,紙業網,2025.5.15

6.《我國產能過剩現狀及去產能政策建議》,經濟預測部,2016.12.23

7.《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2010.4.6

8.《2010年全國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新華網,2011.11.16

9.《化解水泥行業過剩困局——對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人民日報,2016.2.16

10.《鋼鐵政策謹防地方玩魔術:產能置換變產能擴張?》,經濟觀察報,2018.1.6


本篇作者 | 蔣紫涵 |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