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帶火英雄故居 紅色記憶不再“沉默”

來源: 更新:

從《沉默的榮耀》的熱播到吳石故居的人潮湧動,是一場紅色記憶的“重啓”——榮耀不再“沉默”,信仰在當代更加凸顯。影視熱劇讓人們重新走進歷史、重憶來路,也讓紅色精神在旅行的足跡中更好延續與傳播

一部熱播電視劇,喚醒一段塵封的歷史。《沉默的榮耀》近期熱度持續攀升,劇中主角原型、隱蔽戰線英烈吳石將軍的故事讓無數觀衆動容。越來越多的觀衆從觀看者變成追尋者,從“屏幕裏的故事”走向“身邊的歷史”,掀起了一場從“看劇”到“尋跡”的紅色旅遊熱潮。位於福建福州螺洲鎮吳厝村的吳石故居近期人流驟增,門前不時有人獻上鮮花,留言牆不到半個月便被寫滿。昔日靜默的老宅,如今成爲熱門的“紅色打卡地”。

近年來,從熒屏到現場,從情感到行動,不少紅色旅遊地因影視而煥發出新活力。熱播劇喚起大衆情感,點燃紅色記憶,而紅色旅遊則以實地體驗延伸情感共鳴。如,《覺醒年代》帶火了北大紅樓,《長津湖》讓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以及位於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成爲研學熱地,《南京照相館》《山河爲證》等影片上映後,相關抗戰紀念地參觀熱度顯著提升。猶記得2020年電影《八佰》熱播,“八百壯士”曾經堅守的上海四行倉庫客流量與日俱增。影視作品讓紅色記憶“活”起來,旅遊場景讓紅色精神傳出去,二者相互賦能,形成了“火了影片、熱了景點、活了記憶、興了文化”的良性循環。

影視作品的力量,在於讓歷史變得可感、信仰變得可親。《沉默的榮耀》對人性細節的刻畫,讓信仰有了溫度、理想有了“形狀”。文藝的“溫度”恰是紅色記憶觸達大衆的橋樑。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紅色旅遊不應淪爲快閃式體驗,而應成爲觸及靈魂的精神之旅。只有讓遊客在沉浸中感悟、在參與中銘記,紅色旅遊才能真正實現教育與情感的雙重價值。

熱播劇帶火紅色景點的現象,爲紅色旅遊發展提供了有益啓示。要想讓“影視熱”轉化爲“長紅火”,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首先,要創新表達方式,讓紅色故事講得更動人。影視創作要深入挖掘史實、尊重細節,同時運用現代視角傳遞精神力量。可以藉助實景演藝、沉浸劇場、互動體驗等手段,把“看展覽”變爲“入故事”,讓遊客在親歷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江西瑞金、湖南韶山等地推出的“紅色實景劇”實踐表明,當觀衆融入劇中成爲“角色”,教育也就自然發生,紅色故事也更易傳播。

其次,要善於把影視熱度轉化爲文旅資源。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應主動承接熱度,完善基礎設施與講解服務體系,開發主題展覽、研學課程、文創產品等,使影視作品的影響力延伸爲常態化的文化體驗。長汀中復村、延安紅街等地借力影視作品熱度,不斷完善服務、提升環境,實現從“影視熱度”到“旅遊常態”的轉變。此類成功實踐表明,只有以熱度促建設、以建設穩熱度,才能讓流量轉化爲文化自覺,使紅色旅遊從“爆紅”走向“長紅”。

最後,要重視數字賦能與傳播創新。如今,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爲紅色旅遊的重要傳播陣地,“劇中同款打卡”“信仰之旅”等話題的熱度持續走高。通過數字導覽、雲展覽、線上互動等形式,紅色文化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觸達更多羣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參與式影像”、社交傳播,成爲紅色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

當然,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守護。紅色資源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記憶,地方在借勢影視熱的同時,更要注重文化積澱與精神延續,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政府、社區與社會力量應共同參與紅色遺址的保護與運營,讓紅色旅遊真正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引導社區、學校、文旅企業形成共建機制,讓紅色資源融入日常生活。只有讓當地居民成爲講述者、志願者與守護者,紅色文化才能在生活中延續,在時代中傳承。

紅色旅遊的價值更在於精神傳承。從《沉默的榮耀》的熱播到吳石故居的人潮湧動,是一場紅色記憶的“重啓”——榮耀不再“沉默”,信仰在當代更加凸顯。影視熱劇讓人們重新走進歷史、重憶來路,也讓紅色精神在旅行的足跡中更好延續與傳播。在這樣的熱潮中,業界應思考如何讓一時的熱度轉化爲持久的動能,讓影視作品成爲點燃紅色記憶的“火種”,讓革命故事以新的表達方式煥發持久榮光,讓紅色資源在文旅融合中釋放新的能量。唯有兼顧“熱度”的感性與“守護”的理性,才能使紅色旅遊成爲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紐帶。這正是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作者: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陽志標;編輯:楊碩)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