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歲!我國最古老的寺院依舊香火鼎盛,日緬印泰四國出資共建
兩漢時,隨着當時國力強勢、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開始逐漸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印度高僧受邀,以白馬馱載佛經來到洛陽,漢明帝敕令建造寺廟安置,爲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這是我國首座官辦寺院,從公元68年初建算起,距今已有1956年。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時間跨度最長的佛寺,它的興衰嬗變是中國佛教史的一個縮影。來洛陽,不能不去白馬寺。
白馬寺被譽爲“天下第一寺”,並不只是因爲建成年代早,而是因爲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漢魏以後儘管中國佛教派系繁多,全國各地寺院林立,但各宗各派一直尊稱白馬寺爲“祖庭”和“釋源”。中國第一個譯經道場(白馬寺清涼臺)、第一部中文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朱士行)都從白馬寺走出。
這裏不僅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更是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歐美,成爲世界各地佛教信徒都向往參拜的聖地。直到現在,白馬寺依舊是充滿國際化的一座寺院,日本出資修建了的鐘樓,緬印泰三國則各自出資修建了本國風格的佛殿。因此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建築的地方。
近兩千多年的時光長河裏,白馬寺數度興衰,屢廢屢建,古建築所剩無幾,寺址卻從未變過。現在我們看到的寺院建築多爲明清重修時所建,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等主要建築;兩側還有鐘鼓樓、雲水堂、齋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
白馬寺原址所在的中國古建區佈局規整,主次分明。殿宇樓閣掩映在一片鬱鬱蔥蔥的蒼松翠柏之中,寺院裏的建築大多紅牆烏瓦,視覺上形成令人舒適的統一。主幹道上游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一旁的角落、走廊、園林卻十分清靜。內部可參觀的古蹟、文物都非常豐富,厚重的底蘊適合靜下心來參觀。
國際佛殿苑也是參觀白馬寺的一大亮點。印度佛殿的神祕深邃、泰國佛殿的奢華絢麗、緬甸佛殿的明豔奪目,與中式建築交相輝映,訴說着文化交融的故事。
泰國佛殿苑以曼谷大皇宮、金山寺爲建築藍本,由泰國政府出資建設,是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院內主要建築有舍利塔、四面佛等,所有佛像和飾品都是從泰國運來安裝的。
緬甸佛塔苑與泰國佛殿苑相連,建築藍本是仰光大金塔和曼德勒王宮,由緬甸政府出資建設。因爲擁有衆多佛塔,緬甸也被稱爲“千塔之國”,緬甸佛塔苑的建築主體就是一座熠熠生輝的大金塔。
印度佛殿苑的建築藍本是印度的桑奇大塔,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主要建築包括大佛殿、迴廊、牌樓等。大佛殿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鉢式穹窿頂,工匠、材料都來自印度本土。底部設計有水系,俯瞰大佛殿及水系,猶如盛開的蓮花。
以上三個異國風情院落都是在本世紀初落成的,細看的話建築已經有些斑駁破損了,沒有在東南亞本地看到宗教建築那種金碧輝煌的感覺,後續還是需要管理方來維護的。另外,本來斯里蘭卡佛苑也在規劃中,甚至已經舉行了奠基典禮,斯方也捐贈了舍利與佛像,可惜從2016年至今都未能完工。
唐朝詩人王昌齡曾這樣描繪白馬寺:“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如今的白馬寺既能感悟佛教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也能同時領略異國的佛教文化,可謂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白馬寺一旁的齊雲塔院也是參觀精華,下期我們詳細說。
地址:洛陽市瀍河區白馬寺鎮洛白路6號
門票:35元
開放時間:夏07:40-18:40 冬08: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