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幫帶娃,最佳「退出時間」是這3個階段,別等矛盾爆發才後悔

來源: 更新:

在現代社會,隔代撫養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剛開始可能大家都覺得還不錯,老人不孤單、有事兒做了,年輕的父母也不耽誤上班、不用因爲帶娃操心那麼多。

但時間久了,問題就出現了。

都說,孩子是家裏的天使,也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要不要給孩子輔食加鹽」、「孩子地上玩要不要穿襪子」、「能不能讓孩子吹空調」……

由於老人和年輕父母的帶娃觀念不同,那這些日常瑣碎就會頻繁的引發的爭執。

尤其是習慣和性格方面,老人總是溺愛着孩子,再加上父母因爲忙陪伴的少,那隨着孩子長大,可能會越來越難管,孩子的問題也慢慢凸顯……

其實,歸根到底都源於一個問題:

老人,什麼時候該「退出」?

當然,說老人退出,並不是嫌棄老人帶的不好,或是讓老人完全撇清責任,而是幫他們體面的退場,也是爲家庭關係、孩子成長,騰出空間。

老人幫帶娃,最佳「退出時間」是這3個階段,別等矛盾爆發才後悔。

第一階段:孩子1歲後,逐步讓父母主導日常養育

1歲前的孩子,養護是重點,尤其是剛生娃,新手爸媽大多沒有經驗,來幫忙帶娃的老人,無疑是「救命稻草」。

到了1歲後,孩子開始學習熟練的走路、開始學說話、開始建立規則感、開始有自己的小思想……

若是還有老人主導帶娃,就可能因爲傳統老舊帶娃觀念,而頻繁出現育兒矛盾。

比如要不要給孩子買糖喫這事兒,我家娃從小愛喫糖和巧克力,有次我看到孩子爺爺給不到兩歲的娃喫巧克力,就勸阻了,孩子爺爺還因此有點不高興。

而孩子爺爺是出於寵溺的心理,認爲孩子喜歡喫,我就給他喫,孩子高興我也開心,卻沒顧慮到糖果和巧克力對孩子的潛在健康危害。

建議:從1歲開始,老人逐漸從「決策者」退身爲「輔助者」。

讓孩子父母,多主動參與到孩子日常生活中來,多些親子互動,多些決策。

第二階段:孩子3歲入園,是「退出主力」關鍵時刻

孩子到了3歲左右,開始進入幼兒園,這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起點。

到了這個階段,若是老人還在帶娃這事兒上起主導作用,就可能越幫越忙」。

上幼兒園前需要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包括穿衣服、喫飯、上廁所、睡覺等。

而大多數老人帶娃,往往是偏溺愛,衣服鞋子幫着穿、餵飯給孩子喫,孩子自己完全沒有鍛鍊的機會。

而這些做法,和年輕父母的帶娃觀念又存在偏差,於是家庭矛盾就很容易爆發。

建議:從孩子開始準備入園,老人就不再當帶娃主力軍

可以做飯、做家務、接送孩子、陪孩子玩玩具等,主要是照顧孩子的生活。

而孩子習慣的養成,教育啓蒙方面,就必須由父母接手了。

第三階段:孩子6歲入學,是「徹底交棒」最好時機

到了6歲,孩子開始進入小學,認知、理解、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會迅速提升,進入「價值觀形成期」。

這個階段,家庭教育就更至關重要了。

而孩子的父母,纔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若是還由老人來代辦,孩子生活習慣養不好,而學習習慣又是生活習慣的延續,也自然很難養好。

建議:孩子上小學,老人要退居二線」。

這個時候已經不宜老人來決定孩子的節奏,而是應該在需要的時候支援,在愛中陪伴,但不取代、不干預,更不掌控。

讓孩子的父母,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去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不角色錯位,不行爲越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案例,父母放手、老人幫帶的娃,年齡越大越難帶。

而我慢慢分析總結,發現這些問題,不是老人要故意添亂,而是出在了角色沒分清,沒及時「退出」。

老人幫帶娃,的確是不好家長的「定海神針」。

但有智慧的父母,不僅懂如何幫子女帶娃,更懂如何「逐漸讓出主場」,避免三代人內耗。

該上場時幫忙,該退場時體面。

這應該是老人幫帶娃的最好狀態了。

你家是老人幫帶娃嗎,關於老人合適退出,也歡迎來聊聊你們的經驗看法。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