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媽媽幸不幸福,看孩子外表就知道,八九不離十

來源: 更新:

莎士比亞曾說:“外在的相貌,其實是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狀況,如同這面鏡子,深深影響着孩子的內心世界。

而孩子的性格、行爲習慣、情緒,也同樣透露着父母婚姻的影子。

一個家庭是否幸福,通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就能看出來。

家庭中,媽媽幸不幸福,看孩子的外表就能知道,八九不離十。

1. 孩子的情緒,家庭氛圍的「晴雨表」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媽媽的臉,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

媽媽不僅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同樣也是父母的「鏡子」。

有次我們幾個朋友一起聊天,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她家女兒特別膽小,看到有人爭吵會捂着耳朵尖叫,甚至害怕的跑開。

她理解不了:孩子爲什麼這麼害怕爭吵呢?

一個做心理工作的朋友問她,平時是不是經常當着孩子的面跟老公吵架,而且吵的很厲害?

她不好意思的點點頭,還說:“我倆吵架是家常便飯,每次吵架孩子都把自己關房間裏,不敢出來。”

朋友說:“這就對了,心理學中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

她接着解釋說,就是我們能從別人身上看到情緒,並且在內心感受這些情緒。

比如父母經常當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就能從父母身上看到敵對、憤怒、害怕或是壓抑等情緒。

孩子感受到這些情緒後,會在心底埋藏起來。

於是當看到路人爭吵時,便會通過別人的體驗,喚起自己經歷父母爭吵的體驗。

產生害怕、敵對、壓抑的情緒,內心想要逃離。

如果父母關係緊張或是冷漠,媽媽情緒經常不穩定、低落、不幸福。

孩子其實也能感受到這些情緒,並且表現出不安、焦躁、易怒的情緒來。

但如果一個家庭幸福和睦,媽媽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情緒,表現的積極樂觀!

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是家庭氛圍的「晴雨表」。

2. 孩子的行爲,反映家庭的鬆弛度

有次在外面一家小餐館喫飯,點了兩瓶玻璃瓶的飲料。

店家老婆在送過來時,走到桌邊腳下一滑餐盤傾斜,飲料直接掉到地上。

她家小女兒聽到聲音,趕緊拿了掃把過來幫忙。

店長聽到聲音也趕緊走了過來,一邊把大塊玻璃踢開,一邊提醒老婆和女兒要小心點,別弄傷自己。

看着一家人的舉止,不到兩分鐘就把現場收拾的乾乾淨淨,店長又拿了兩瓶新飲料給我們。

不由感嘆:這樣的家庭氛圍,真好!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遇到事情時,情緒穩定。

孩子最初的學習方式,是模仿。

不僅模仿表情、動作,還會模仿大人的行爲方式。

一個家庭中,若是夫妻關係像「上下級」,其中一人有絕對權威,那媽媽在養育孩子時,就會有很多束縛,並給予孩子很多禁令。

那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也會慢慢變成「上下級」中的「下級」。

會不自覺地想找個更強勢的人來「領導自己」,也是不自覺的在這種「被領導」的過程中想要尋求認可。

但若是父母關係是合作的、友好的、相互尊重的,那孩子在這種平等的交流中,也能逐漸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也會因爲不需要絕對服從父母的命令,而表現得更獨立和自信。

所以說,從孩子的行爲方式,能看出父背後父母的關係狀態,是不是幸福。

3. 孩子的性格和社交,父母關係的「複製品」

除了天生的外向性格,孩子的性格和社交狀況,也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父母的關係狀態。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與世界的關係。

若是一個家庭中,媽媽不僅要帶娃、包攬所有家務,還要處理複雜的婆媳矛盾和夫妻關係。

可想而知,她的情緒很容易暴躁、愛發脾氣。

這種煩躁和怒氣,就會無形中「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那孩子長期處在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中,就會變得小心翼翼,容易情緒失控。

他還覺得與人相處是不安全的,是可能受傷害的。

於是要麼不懂與小夥伴如何友好相處、動不動發脾氣,甚至動手;要麼因害怕而不敢去和其他孩子玩耍。

但如果父母關係和睦、穩定,媽媽經常是心情愉悅、情緒穩定狀態,與孩子相處,也很有溫柔、很有耐心、很包容。

這樣的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安全感比較足。

那孩子在最初的人際關係裏,體驗到的是輕鬆、自在、善意和溫暖。

在與他人社交時,也會覺得:與人愉快相處是安全的、愉悅的、值得期待的!

看到小夥伴時,會樂意加入他們,願意與他們交朋友。

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母親,只需要真實的、活着的母親。”

希望我們都是快樂的、情緒穩定的母親。

先讓自己活成幸福的模樣,孩子才能長成舒展的生命!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