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流行的4種「隱形霸凌」:老師不會說明,只能靠家長早預防
有個朋友跟我說了一件事,現在想起來都還讓她後怕。
她兒子正在上幼兒園中班,有天放學路上跟她說:
“媽媽,小布說我是膽小鬼,不敢從滑梯上跳下來,還說我要是敢跳下來,才能和他們一起玩,不跳他們就不跟我玩。”
“我就從滑梯上跳下來了,是不是很勇敢?”
朋友心裏一驚,趕緊問孩子有沒有腿疼或者哪裏不舒服,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
幸好都沒事!
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就跟個小傻瓜一樣,一點心機都沒有,你說這不就是「霸凌」嘛,聽的我心痛,後怕,還焦慮。”
心痛的是,孩子被霸凌而不知;
後怕的是,孩子幸好身體沒受傷;
焦慮的是,這種霸凌,經常在幼兒園上演……
的確,這些不像打人罵人那麼明顯,但能把孩子的自信心磨沒,把孩子拉進孤獨的小角落裏,這看不見的欺負,就是實打實的「霸凌」。
而這些「隱形的霸凌」,老師一般不會說明,只能靠家長自己教孩子預防。

幼兒園流行的4種「隱形霸凌」
青少年問題專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說過:“朋友還是敵人,是兒童社交中的愛與痛”。
好的同伴會讓孩子更優秀,而來自壞同伴的壓力,卻可能吞噬孩子。
毒友誼,不僅讓孩子陷入低迷、不開心的情緒,自信心受損,開始厭惡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影響孩子的興趣,形成討好型人格。
隱形霸凌一:慫恿你做危險的事情
平時看似與孩子親近,但藏着不少「壞心思」,爲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或者達到控制的目的,會用一些話術慫恿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
就像文章開頭朋友家小孩兒的遭遇,就是「慫恿式霸凌」,用激將法誘導孩子做危險行爲,他們在一旁看笑話。
看似孩子間的玩笑打鬧,實則隱藏着惡意的試探和傷害。
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說過:“童年的惡意往往披着天真的外衣,卻能精準擊中最脆弱的地方。”

隱形霸凌二:故意排擠或忽略你
一個朋友跟我吐槽過,她家女兒因爲長得黑,那幾個小女生就不跟她玩,孩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兒子上幼兒園時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喜歡跟班裏一個漂亮的小女生說話。
但那個小女生總是高高在上的樣子,我兒子跟她說話,要麼冷這臉,假裝看不見;要麼直接來一句:“你瞎呀!”
如果你家娃以後也遇到類似情況,別認爲是正常的了。
你看不到爭執,看不到眼淚,但孩子一天卻都因此悶悶不樂。
社會心理學中的「羣體排斥實驗」證明:
即使是成年人,被羣體排斥時也會產生強烈的痛苦感,對幼兒而言更是如此。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強大的內心!
時間久了,孩子會習慣「被當空氣」,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習慣孤獨,變得膽小、討好、沒主見,交朋友時畏畏縮縮。

隱形霸凌三:嘲笑、起外號,經常打擊貶低你
“矮冬瓜、大胖子、小黑妞……” 孩子們之間經常會起外號,看起來像是玩笑話。
但其實給小朋友取侮辱性外號,不在意你的感受,只爲取樂,讓你難堪,這就是變相的語言霸凌。
傅首爾曾說過:“一個人你要讓他自信非常難的,但是你要讓他自卑,易如反掌,特別是小孩你只要天天跟他說,他這裏不好,那裏不好,他一定會相信。”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爲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若是孩子持續的被打擊被貶低,會讓這扇心靈之門逐漸關閉。

隱形霸凌四:用威脅命令控制你
因爲不給他們分享玩具,就不跟你玩;
因爲不聽他們的話,就要告老師。
這類 「威脅式控制」,本質是權力霸凌。
心理學中的 「權力距離理論」就提到:在兒童羣體中,強勢者會通過威脅建立等級,讓弱小者產生恐懼。
精神上的威脅控制,比身體傷害要更深更久。
若是孩子不懂反抗,屢次順從,時間久了,不僅會成爲最容易被霸凌的那個孩子,孩子自己也變得膽小、沒主見,不愛上學!

作爲父母,我們如何幫助孩子?
① 培養孩子的「友誼免疫力」,守住安全底線
教孩子學會分辨「誰是真朋友」「誰是命令操控你的人」。
並且幫孩子列個好友名單:找一兩個平時和孩子關係還不錯,並且不在這個愛排擠圈子裏的孩子。
還可以幫孩子學會「拓展圈子」,自己主動去交新朋友,避免長期被困在「冷處理」的陰影裏。
② 強化自我價值,教孩子具體的應對方法
被拒絕不可怕,讓孩子知道:自己還有別的選擇,並不需要求着誰、賴着誰。
還有,當被嘲笑取外號時,冷靜堅定的直接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
如果他們還在笑,就果斷轉身離開,去找老師或別的小朋友。

③ 生活中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和最堅實的後盾。
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他是被朋友被欺負了,還是和小朋友起了衝突、受了委屈,一定要告訴父母,父母永遠都會和他站在一起,保護他,爲他兜底。

童年的安全感,藏在每一次被保護的細節裏。
我們教會他挺直腰桿的那一刻,他就學會了保護自己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