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這些地名,你能讀對幾個?
翻開朋友圈,便能飽覽中國各地的美景與美食,彷彿足不出戶就已行至萬里。但若不小心讀錯了旅遊地的名字,那可能就有點“社死”了。舉個例子,你是否曾以爲“六安”讀作“liù ān”?實上,它的正確發音是“lù ān”。
對於安徽省省外的大多數人來說,聽到這個讀音想必會有些意外。其實,中國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名。像上面我們說的六安,字是常用字,卻有着自己的地名專用讀音,類似的還有浙江台州(tāizhōu)、河北蔚縣(yùxiàn)、江西鉛山(yánshān)。當然了,還有些地名僅僅看到字形就讓我們望而卻步,比如江蘇邗江(hánjiāng)、郴州(chēnzhōu)、四川邛崍(qiónglái)。
從“社死”到“驚歎”,地名的正確打開方式
其實,這些看似古怪的讀音,從來都不是爲了爲難我們,它們身上蘊藏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生僻字:歷史的活化石
中國許多地名都保留着古老的用字,這些字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再使用,卻在地名中得以生存下來。比如,江西婺源(wùyuán)、浙江鄞州(yínzhōu)、河北藁城(gǎochéng),這些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非常少見了,但卻因爲地名的穩定性而得以留存。它們像是時間的膠囊,封存着古代的語言信息。
二、古音遺存:穿越千年的讀音
有些地名保留了古漢語的讀音,與現代普通話發音大相徑庭。最典型的例子是“廈門”。爲什麼不是“shà門”而是“xià門”?這是因爲“廈”在古代有兩個讀音:shà(大樓)和xià(地名)。在廈門這個地名中,保留了古音xià。同樣,河北樂亭讀作“lào亭”而非“lè亭”,也是古音的遺存。這種讀音被稱爲“地名專用讀音”,是歷經千年不變的語音活化石。
三、方言音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中國多民族聚居的特點,使得許多地名源自少數民族語言,這些音譯詞往往不遵循漢語常規發音規則。內蒙古的巴彥淖(nào)爾、新疆的喀(kā)什、北京的十里堡(pù),這些地名都源自蒙古語、維吾爾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堡”字,作爲地名時通常讀“pù”而非“bǎo”,源於古代驛站的稱呼。
四、文白異讀:雅俗共存的智慧
漢語中存在文讀(書面音)和白讀(口語音)兩種系統,地名中往往保留白讀音。最典型的是“番禺”(pānyú),這裏的“番”不讀fān而讀pān,保留了古漢語的聲母。同樣,廣東東莞的“莞”讀guǎn而非wǎn,也是文白異讀的體現。
所以,下次再看到一個陌生而古怪的地名時,不妨多一分好奇。它的背後,可能藏着一句千年前的方言、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幅山水相依的畫卷,或是一個樸素美好的願望。當然了,如果寶子們想要提前瞭解我國各地易讀錯的地名,小編下面也爲寶子們整理好了,歡迎大家下滑查看哦,看看有沒有你們的家鄉吧~
浙江:台州(tāizhōu)、嵊州(shèngzhōu)、鄞州區(yínzhōuqū)、樂清(yuèqīng)。
安徽:亳州(bózhōu)、六安(lùān)、蚌埠(bèngbù)、歙縣(shèxiàn)、黟縣(yīxiàn)、碭山(dàngshān)。
江蘇:盱眙(xūyí)、邗江(hánjiāng)、邳州(pīzhōu)、氾水(fànshuǐ)、睢寧(suīníng)。
山東:莒縣(jǔxiàn)、茌平(chípíng)、臨朐(línqú)、郯城(tánchéng)、無棣(wúdì)、兗州(yǎnzhōu)、東阿(dōngē)、單縣(shànxiàn)。
河北:蔚縣(yùxiàn)、井陘(jǐngxíng)、蠡縣(lǐxiàn)、藁城(gǎochéng)、涿州(zhuōzhōu)、樂亭(làotíng)。
山西:隰縣(xíxiàn)、洪洞(hóngtóng)、臨汾(línfén)、解池(xièchí)。
江西:鉛山(yánshān)、婺源(wùyuán)、弋陽(yìyáng)。
湖南:耒陽(lěiyáng)、郴州(chēnzhōu)、汨羅(mìluó)、筻口(gàngkǒu)。
湖北:黃陂(huángpí)、鄖縣(yúnxiàn)、秭歸(zǐguī)、監利(jiànlì)、猇亭(xiāotíng)、蘄春(qíchūn)。
河南:浚縣(xùnxiàn)、柘城(zhèchéng)、武陟(wǔzhì)、泌陽(bìyáng)、澠池(miǎnchí)、滎陽(xíngyáng)、中牟(zhōngmù)。
廣東:東莞(dōngguǎn)、番禺(pānyú)。
四川:犍爲(qiánwéi)、邛崍(qiónglái)、筠連(jūnlián)、閬中(làngzhōng)、珙縣(gǒngxiàn)。
重慶:涪陵(fúlíng)、綦江(qíjiāng)、北碚(běibèi)、瀼渡(ràngdù)、小沔(xiǎomiǎn)。
雲南:勐海(měnghǎi)、者竜鄉(zhělóngxiāng)、猛硐鄉(měngdòngxiāng)。
陝西:鄠邑區(hùyìqū)、金滹沱(jīnhūtuó)、虢鎮(guózhèn)、櫟陽(yuèyáng)、柞水(zhàshuǐ)。
甘肅:崆峒(kōngtóng)、坬(wā)、巉(chán)。
內蒙古:巴彥淖爾(bāyànnàoěr)、磴口縣(dèngkǒuxiàn)。
黑龍江:穆棱(mùlíng)、訥河(nèhé)。
吉林:琿春(húnchūn)、鎮賚(zhènlài)。
遼寧:阜新(fùxīn)、桓仁(huánrén)、岫巖(xiùyán)。
新疆:尉犁(yùlí)、龜茲(qiūcí)、巴音郭楞(bāyīngéléng)。
青海:海晏(hǎiyàn)。
寧夏:潘昶(pānchǎng)。
天津:薊縣(jìxiàn)、鈴鐺閣(língdānggǎo)。
上海:莘莊(xīnzhuāng)。
(作者:張墨染、劉然、孔一帆、汪君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