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老話“最怕冬至一日晴”,冬至天晴有啥預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作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節氣如約而至,也標誌着數九寒天的序幕正式拉開,隨後的天氣會越來越冷,來自寒冬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在古代,人們對於冬至節氣的重視程度,就跟我們現在過春節一樣,甚至還會有專門的冬至假期。古人會在冬至交節當天掃墓祭祖,還會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裏喫飯,因此在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從自然規律來看,冬至交節當天,我國所處的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個黑夜,再往後白晝時間會逐漸變長。這在古人看來是吉祥的徵兆,預示着新生和希望,這在古籍《漢書》中有所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古人發明二十四節氣,初衷就是爲了能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因此也就流傳下來很多琅琅上口的節氣農諺,冬至節氣自然也不例外。
在我國農村一些地區,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最怕冬至一日晴”,從字面意思理解,人們並不希望冬至交節當天是晴天,那冬至天晴有啥預兆?背後又有哪些說法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農諺來一探究竟。
一、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這句農諺說的是,如果冬至交節是晴天,就預示着到了正月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陰雨天氣,反之如果冬至交節是雨雪天氣,到了正月大概率是晴天。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熱不熱,五穀不結”,我們可以結合這句農諺來做進一步理解。正常情況下,冬至交節當天就要開始“數九”,也意味着數九寒天開始了,天氣應該變冷纔對,通常冷空氣都是伴隨着雨雪天氣到來的。如果冬至天晴,就說明太陽比較毒辣,氣溫有所回升,這種反常氣候對於莊稼生長是不利的。
冬至期間,適當的雨雪有助於給莊稼補充水分,減少冬旱發生的可能性,還可以減少來年發生蟲害的概率,正所謂“瑞雪兆豐年”,這就是人們爲什麼不希望冬至天晴最主要的原因。
二、冬至雪茫茫,來年穀滿倉
這句農諺很好理解,如果冬至節下起了大雪,就預示着來年會五穀豐登,有個好的收成,這也是人們最希望看到的年景。
冬至下雪而不是晴天,就說明氣溫較低,這對於越冬農作物來說是好事。茫茫大雪覆蓋在莊稼表面,就像一層堅固的保護膜,可以防止農作物被凍壞。等到來年天氣回暖後,融化的雪水還可以給農作物帶來水分。
三、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爲重要的節日,這期間的天氣情況自然會備受關注。這句農諺認爲,冬至冷說明春節比較暖和,冬至暖和說明春節會比較冷。
冬至交節如果氣溫驟降,大概率和下雨、下雪有關,反之冬至天晴,就說明太陽比較毒辣,照得人全身暖洋洋的。春節是走親訪友的時候,人們更希望天氣沒那麼冷,所以纔會“最怕冬至一日晴”。
四、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換個說法就是“冬至是晴天”,這預示着後面天寒地凍的時間會變長,甚至會延續到第二年的陽春三月。“冬至冷”,說明該冷的時候天氣已經在冷了,是符合正常的氣候變化規律的,到了明年春天,自然也會符合自然規律,天氣會按時回暖。
由此可以看出,“最怕冬至一日晴”,人們怕的是冬至晴天,會導致明年開春後氣候回暖推遲,可能會發生倒春寒,給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五、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冬至節的冷暖,除了關係到明年開春的天氣變化後,還可能會影響到夏至的天氣情況。如果冬至是晴天,說明不冷,這預示着來年夏至節氣會熱得比較慢。
從農業生產來說,夏至節氣的氣候特點應該是悶熱潮溼的,如果氣溫較低,會導致莊稼因爲積溫不足而減產,或出現長勢不佳的情況,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莊稼收成。
總的來說,老話“最怕冬至一日晴”,是人們擔心冬至天晴意味着雨雪較少,這可能預示着正月雨多、寒冷,甚至會影響到來年開春、夏至的氣溫高低,對於農作物增產是不利的,換句話說就是“冬至喜雨雪,不喜大太陽”。
這些老一輩傳承下來的生活經驗,你認爲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