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這裝修火了!看完才懂“高級感”不是堆出來的

來源: 更新:

上週末被朋友拽去參觀他剛裝修好的新家,一進門就被“鎮住了”——不是那種暴發戶式的華麗堆砌,而是每個細節都透着“懂生活”的巧思。從玄關到陽臺,從功能分區到色彩搭配,處處能看出主人對居住體驗的認真。但裝修畢竟是門技術活,這套“小區亮點”到底合不合規範?

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設計?

咱們邊看邊聊。

玄關:儲物與創意的平衡,藏着多少設計門道?

朋友家玄關最吸睛的是上下兩排儲物櫃,中間嵌了個小型魚缸。

乍一看是“顏值擔當”,細想卻暗合了當下流行的“功能優先”原則。根據2025年最新室內設計規範,住宅空間設計需遵循“舒適、安全、環保、美觀、經濟”五大原則,其中“儲物空間合理”是基礎要求。上下櫃的佈局確實最大化利用了垂直空間,避免了玄關雜亂,符合“提升空間利用率”的設計邏輯。

不過中間的魚缸設計,倒讓人多了幾分顧慮。

首先,魚缸作爲嵌入式裝飾,需考慮承重問題——牆面是否爲承重牆?

玻璃材質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畢竟《住宅設計規範》明確要求,室內裝修不得破壞承重結構,且裝飾材料需具備一定的抗衝擊性。

其次,魚缸的防水處理是否到位?

若後期滲水,可能影響下方櫃體的使用壽命,甚至引發牆面發黴,這也是家居設計中“安全優先”原則的體現。

客廳與餐廳:功能分區的“取捨之道”,憑什麼讓人舒服?

朋友家客廳沒做電視背景牆裝飾,他解釋“怕和木質展示架衝突”。這看似隨意的決定,實則暗合了“功能分區協調”的設計規範。《住宅設計規範》強調,不同功能區需合理佈局,避免視覺和使用上的衝突。木質展示架本身自帶自然質感,若強行疊加複雜背景牆,反而會打破空間的層次感。這種“減法設計”,反而讓客廳顯得通透大氣,符合“美觀與實用平衡”的原則。

餐廳的暖色吊燈更值得誇。

暖光本身能降低視覺疲勞,配合周圍裝飾,輕鬆營造出“回家喫飯”的溫馨感。根據家居設計指南,光線利用是提升空間舒適度的關鍵——自然光爲主、人工光爲輔,且需根據功能區調整色溫(如餐廳適合3000K-3500K的暖光)。朋友家的選擇,既符合規範,又精準踩中了“情感需求”,難怪一坐下就想多聊會兒天。

廚房與衛浴:“小空間”裏的“大講究”,細節決定生活品質

廚房的白色櫃子是“整潔控”的福音。白色本身有視覺擴容效果,搭配簡單裝飾,確實能營造“高級感”。

但《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範》提醒,廚房作爲用火高頻區,櫥櫃材料需具備一定防火性能(如E1級以上板材),白色面漆也應選擇耐油污、易清潔的類型。

朋友家的櫃子看起來光滑無毛刺,推測選的是符合標準的環保材料,這一點值得借鑑。

衛浴間用玻璃門隔離淋浴房和廁所,洗手檯與鏡子套裝購買,這種“一體化設計”簡直是小戶型救星。《住宅設計規範》規定,衛生間需保證通風和乾燥,玻璃門能有效阻隔水汽,避免潮溼引發的黴菌問題;而套裝洗手檯則減少了“尺寸不合”的風險,符合“功能分區明確”的要求。

唯一想提個小建議:鏡子的高度是否考慮了家庭成員的身高?

若有老人或孩子,可調整安裝位置,避免使用不便。

臥室與陽臺:“理想生活”的註腳,這些細節還能更完美!

臥室的淺色壁紙是“溫柔系”裝修的經典選擇。淺色能反射更多光線,讓房間顯大且溫馨,符合“健康”原則(避免色彩過於刺激影響情緒)。朋友提到“飄窗加墊子會更愜意”,這其實是對“空間二次利用”的靈活思考——飄窗本身屬於“局部淨高”區域(規範要求不低於2.10米),加軟墊後既能坐臥又不影響採光,是“舒適”與“美觀”的雙贏。

陽臺的綠植區暴露了一個小問題:置物架高度可能不合適。

根據《住宅設計規範》,陽臺欄杆需防止兒童攀登(垂直杆件淨距≤0.11米),且放置花盆處需做防墜落措施。

若置物架過高,拿取綠植不便;過低則可能影響通行。

建議根據日常使用習慣調整高度,同時在邊緣加設擋條,避免花盆滑落風險。

結語:好的裝修,是“住進去”的生活

參觀完朋友的新家,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小區亮點”,從來不是靠貴材料堆出來的,而是對“人”的需求的深度理解——玄關的儲物、客廳的取捨、廚房的實用、臥室的溫度,每個細節都在回答“如何讓生活更舒服”。

這也提醒我們:裝修不是“抄作業”,而是一場“量體裁衣”的實踐。參考規範是底線,尊重需求才是核心。下次再有人問“裝修怎麼選”,不妨反問自己:“這套設計,能讓我在清晨的飄窗上安心看書嗎?能讓家人圍坐餐桌時多聊半小時嗎?能讓我在廚房手忙腳亂時不被櫃門磕到嗎?” 答案藏在細節裏,更藏在“住進去”的日子裏。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