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高校橫向課題成教師晉升“攔路虎”,荒誕造假鏈何時休?
近日,“高校橫向課題成‘金錢遊戲’”的曝光,在學界引發熱議。某高校青年教師透露,校內明確橫向課題經費指標:教授8萬元、副教授7萬元、博士6萬元、講師4萬元,不達標者年底扣績效,這一現象撕開了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積弊。
所謂“橫向課題”,由來已久,本有其價值。與依賴財政撥款、側重基礎研究的縱向課題不同,橫向課題由企業等非學術機構委託,聚焦實際問題,是高校服務社會的紐帶。然而,當部分高校將其與績效考覈、職稱晉升直接掛鉤,良性機制開始扭曲。
爲達標,教師們各尋“捷徑”:自掏腰包找企業“掛名”、借款湊經費,甚至通過中介與企業形成造假鏈。企業出名義委託,教師付“合作費”,雙方各取所需,唯獨丟了科研的嚴謹與價值。這種“認真作假”的荒誕,本質是“唯項目論”“唯經費論”的具象化,讓學術評價天平傾斜:衡量能力的不再是成果創新與實效,而是冰冷的指標數字。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高校對教師自掏腰包造假並非不知情,甚至默許暗示。究其原因,教師課題數量與經費規模,關聯學校科研排名、資源獲取,在“唯數據”邏輯下,校與師形成“利益捆綁”,共同陷入造假漩渦。這不僅消磨青年教師熱情。他們本該深耕學術,卻被迫在“找項目、湊經費”中耗才華;更污染科研生態,讓學術公平成空談,成果淪爲“紙面文章”。
高校是科研殿堂與人才搖籃,打破造假怪圈需主動破局。一方面,掙脫“唯項目”“唯經費”枷鎖,建多元考覈體系,將成果應用價值、人才培養質量等納入評價,讓職稱迴歸能力、項目迴歸科研本質。另一方面,加強橫向課題過程監管,嚴查造假,斬斷灰色鏈條,守住學術底線。
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脫離“指標焦慮”,讓高校重拾“以質論英雄”初心,讓科研成果紮根實際問題。橫向課題不該是晉升“攔路虎”,而應是服務社會的“鋪路石”,這需要高校、學界共發力,還學術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