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 |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來源: 更新: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⑦

宋蕾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置於突出位置,部署了“以碳達峯碳中和爲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實踐路徑,旨在以系統性變革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這不僅是一場深刻而系統的社會變革,更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必然選擇,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

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基石。《建議》作出四個層面的具體部署:一是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二是以協同聯動爲基礎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區域治理協同”。三是全面夯實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基礎。加快落實以排污許可製爲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標準、監測、評價和考覈制度。四是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將良好生態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

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戰略支撐。《建議》明確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三個方向:一是能源結構以清潔能源作爲增量主體。這標誌着我國能源供給體系從傳統化石能源爲主導,向清潔能源爲主導加速演進。二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成爲關鍵支撐。全面提升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安全韌性,破解風光電力消納難題,新型儲能、智能電網、微電網建設等關鍵技術發展將備受關注。三是隨着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煤電的角色正在從提供基礎電量的“主力軍”,轉變爲保障系統安全的“穩定器”。煤電改造升級、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示範項目等將加速推進。

增強綠色發展動能,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底色與質量的關鍵。如果說高耗能產業密集是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雙碳”的時代背景下提高低碳競爭力,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是產業體系全鏈優化升級的“指揮棒”。降碳減排目標通過“實施地方碳考覈、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經濟環節。碳排放雙控制度下,我國將通過構建零碳園區、深化工業降碳和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形成全鏈條、多維度、可持續的現代化產業新格局。至203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5萬億元左右,大宗廢棄物年利用量達45億噸左右,綠色將成爲產業發展的鮮明底色。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全”字,還體現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民行動”。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要凝聚全社會合力,推動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築牢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社會根基。以“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科技、環保政策”爲保障,加快綠色產品標準體系、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引導企業實施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持續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同時,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逐步將產品碳足跡要求納入採購標準,引導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激勵消費模式綠色轉型。

“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十五五”規劃總體脈絡,努力當好“施工隊長”,高質量把美麗中國建設的“設計圖”轉化爲“施工圖”和“實景畫”。

(作者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雙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