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業家發起,資助可自由支配!5位青年數學家入選首批“啓光學者”
在昨天舉辦的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上,上海啓光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正式揭曉首批"啓光學者"名單,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5位青年學者從全國76位優秀候選者中脫穎而出: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王童瑞、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思然、復旦大學副研究員李運章、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傑、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孟龍。
5位青年學者成爲首批“啓光學者”。
未來3年,每位學者將獲得每年20萬共計60萬元資助,經費可用於科研工作或個人生活。現場,復旦大學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數理學部常務副主任汲培文爲獲評學者頒發證書。
“啓光學者”項目是上海啓光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設立的基礎學科人才資助計劃,主要面向35歲以下在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突出潛力的青年學者,今年首次在數學學科開展。
據悉,上海啓光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是市科協主管、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以“弘揚公益精神,回饋社會,助力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創新發展”爲宗旨,致力於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中國自然科學可持續發展。
“這筆基金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復旦大學智能複雜體系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實驗室副研究員李運章,憑藉在隨機最優控制領域構建的獨特研究思路與方法,成功入選首批“啓光學者”。回顧獲獎心情,他表示:“這筆基金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這不僅是對他科研道路的重要肯定,也將爲未來三年的生活帶來積極改善。
李運章提到,評審過程中評委提出的建設性意見,爲他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寶貴參考。明年,他計劃前往德國訪學一年。有了基金會的支持,他將能更加專注地投入研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思然坦言,自己從事的基礎數學研究“很難迅速轉化爲生產力或企業利潤”。而“啓光學者”項目不限定基金用途、不設研究方向束縛,學者只需每年向基金會彙報個人發展情況。這樣的支持機制,爲他繼續追尋“從0到1”的研究提供了堅實底氣,使他不必追逐熱點,能夠潛心探索。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支持基礎研究,正顯示出全社會支持科學探索的氛圍日益濃厚。”
企業家發起,賦予學者極高經費使用自主權
今年8月發佈的《上海市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措施》提出: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引導帶動全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事業。對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按照基金會投入的50%給予共同支持。
啓光基金會應運而生。其發起人彭家輝是家輝教育集團創始人。“基礎研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探索過程往往漫長而充滿不確定性。”彭家輝表示,設立啓光基金會,正是希望引導和匯聚更廣泛的社會資源與智慧,鼓勵更多拔尖人才勇闖科研“無人區”,助力中國在自然科學基礎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爲何要資助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彭家輝解釋,許多頂尖科學家的突破性成果都產生於青年時期,而這一階段的學者往往也面臨成家、購房等多重現實壓力。“我們賦予獲獎青年學者極高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希望他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投身科研。”
彭家輝表示,"啓光學者"項目是啓光基金會"啓光計劃"的起點。未來,基金會還將通過“啓光好問題”“啓光夢之隊”“啓光成長護航”“啓光好老師”等多項目、多維度、多層面的體系化支持,構建支持各年齡段拔尖人才成長的平臺。“我們的願景是,到2049年,能夠發現、支持並陪伴1000名中國基礎科學領域的拔尖人才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