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總與諾獎失之交臂?清華教授:缺乏這種教育是原因之一

來源: 更新:

“爲何中國長期與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菲爾茲獎失之交臂?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缺乏科學史教育。”今天,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特別活動——《科學的歷程》出版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中如是說。

吳國盛教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特別活動——《科學的歷程》出版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作主旨演講。

1955年,吳國盛教授主編的《科學的歷程》問世,爲中國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史的大門。該書以泰勒斯的宇宙本原之問爲起點,沿着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思想巨人的足跡,系統梳理從古希臘到現代科學的發展脈絡,既呈現知識積累,更揭示思維革命——從古希臘的自由探索,到近代實驗傳統,再到當代科學的專業汲取,以人文視角重現科學精神的嬗變。三十年來,這本書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對科學本質的認識。

“三十年前寫作《科學的歷程》時,我們希望讓中國讀者瞭解科學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吳國盛表示:“今天重新審視這本書,我更加確信:理解科學的歷程,就是理解人類文明的歷程;把握科學的精神,就是把握現代社會的靈魂。”

主旨演講環節,吳國盛教授深入闡述了科學史研究對當代社會的獨特價值。他強調,科學不僅是一套知識體系和技術方法,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精神追求。

他特別指出,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科學等前沿領域快速發展的今天,科學史教育顯得尤爲重要。技術可以被快速複製和應用,但科學精神需要長期培育。真正的科學創新不是單純的技術突破,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之上。

作爲長期從事科創教育工作的實踐者,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從博物館的視角分享了對科學傳播的思考。“上海科技館三館每年接待觀衆上千萬人次,我們深刻感受到公衆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他表示,《科學的歷程》給我們的啓示是:科學傳播不應只是知識的灌輸,更應該是思想的啓迪、精神的薰陶。

倪閩景館長對話吳國盛教授。

談及科學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兩位嘉賓不約而同地強調了“科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吳國盛指出,當前學生們學習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卻不瞭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是如何思考的、科學精神的核心是什麼。“科學史教育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讓學生們理解科學不僅是一門職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吳國盛說。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