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論壇討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透露了什麼信號?
清華大學已成立15個書院,院長全部由頂尖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從元培學院開始陸續成立了四大書院;復旦大學新生入學後也分別進入各個不同書院進行培養;上海交通大學去年啓用了致遠書院……高校陸續成立書院並且不斷加大對書院的建設,對人才培養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這些針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而設的書院究竟該如何建設才能真正達成目標?
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第四屆“拔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暨第三屆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大會在致遠書院舉辦。近50所知名高校及多家頂尖企業的200餘位專家學者與教育管理者代表,圍繞“全球視野下的拔尖人才培養與新時代書院制育人體系探索”,展開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同時,各高校也將通過開放合作,共同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範式。
通過書院建設打破學科界限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書記江帆透露,上海正積極構建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並通過“中學生英才計劃”等機制實現科學選才;推動學科交叉與校企協同,整合長三角優質資源;完善人才服務保障,營造良好發展生態。新時代書院制育人模式通過打破壁壘、實施精準培養,成爲落實該戰略的關鍵支撐。
“上海交大去年啓用的致遠書院旨在打破學科、文化與地域邊界,實現‘匯聚’與‘鏈接’,培養兼具文化自信與全球視野的頂尖人才。”在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介紹,上海交大致遠學院作爲人才培養“特區”,十五年來已構建起“使命驅動”與“好奇心驅動”並重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致遠畢業生中,95%選擇繼續深造,超過70%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已有85名校友獲海內外一流高校教職。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彭剛介紹了清華書院制的特色路徑。他透露,清華大學已分階段建成覆蓋超半數本科生的書院體系,核心是秉持“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理念,通過建立跨學科教學委員會、優化課程體系,實現通專融合,並致力於在學分上做“減法”,在課程挑戰度上做“加法”。
清華大學的書院制尤爲注重營造獨特的“從遊文化”,承襲梅貽琦校長的教育思想,通過院長帶領的下午茶、微沙龍等品牌活動,重塑師生濡染觀摩的育人氛圍。同時,書院實施全覆蓋導師制與“一人一策”個性化培養,不唯GPA,建立多維評價體系,並構建貫穿四年的科研進階訓練體系,全力支持學生的多元成長與創新能力培育。目前,書院學生已在學業和科創中表現突出,相關改革理念已在全校產生輻射效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曾任北京大學元培書院的院長,他認爲,書院的建設爲打破學科界限,推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平臺。他談到,學科界限更多時候是存在於老師們的思想中,而創設一個沒有學科、交叉融合的書院,讓學生在選擇自己發展空間時有更大的自由,更有助於學生髮展自己的志趣。
成功的育人之道在於給學生更多空間
人工智能時代,拔尖創新人才的定義、培養模式是否有了變化?技術對拔尖人才培養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各高校的學者在論壇上交流了各自的經驗。
“未來的領軍人才必須在價值、創新與探索三個維度實現均衡發展,最終成爲能夠與人工智能協同共創的文明引領者,共同開啓人機共生、智慧交融的新紀元。”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兆國談到,AI已從被動執行的工具演進爲具備生成與創造能力的“賦能平臺”,正在引發教育理念、模式與生態的全面變革。人工智能時代,拔尖人才培養面臨着範式重構,但是,教育更應堅守“以學生成長爲中心”的初心,高度重視批判性思維、家國情懷與倫理意識等人類智慧核心價值的培育。他介紹,上海交大正以“AI+教育教學”行動方案爲統領,實施以“AI十條”爲核心的系統性改革,通過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覆蓋多領域的AI+微專業、構建國內高校領先的“致遠一號”智算平臺等舉措,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香港大學副校長Jay Siegel(傑伊·西格爾)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分享了他對拔尖人才培養的看法。他提出“個人能動性”——即個體自主選擇並掌控生活的能力,是拔尖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Siegel認爲,當前生成式AI與社交媒體的普及正導致學生逐漸“外包”自身能動性,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引發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退化。
他強調,教育不應僅追求標準答案,而應構建以 “創造、批判、整理與溝通”爲核心的“大腦健身計劃”,鍛鍊完整的思維鏈條。他進一步提出人才培養應兼顧“精通、探究與人文”三個維度,並呼籲建立以專業影響力而非論文與獎項爲導向的“學者共同體”。Siegel最後引用“追逐地平線”的詩意故事,鼓勵具備超凡模式識別能力的拔尖人才保持探索勇氣,並強調成功的育人之道在於“爲優秀人才提供充分支持,並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在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看來,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內在動力,引導他們發現並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這是培養信息時代頂尖人才的關鍵所在。
Hopcroft分享了智能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刻洞見。他認爲,人工智能由“模式識別”和“統計學”兩大支柱構成,在此背景下許多工作將被自動化,但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針對中國教育發展,Hopcroft強調了提升國際化水平和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性。他特別介紹了“101計劃”的創新實踐——通過集結頂尖高校師資,開發覆蓋計算機科學等九大學科的數字化課程資源,並向全國高校開放共享,致力於構建更加開放、高質量的全民教育體系。
鄂維南認爲,“領軍人才”需具備基本原理思維、工程實踐與洞察社會需求三大核心能力,並強調“AI for Science”正打破學科壁壘,爲交叉人才培養開闢新路徑。基於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實踐探索,他建議通過構建“SciencePedia”結構化知識庫、適度降低學分要求、設立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專業、強化價值觀與思政教育等舉措,系統優化育人生態,爲學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與全面發展的空間。
平行論壇聚焦求解人才培養核心難題
當天下午,三大平行分論壇同步舉行,討論更爲聚焦和深入,彙集了全國頂尖書院與學院的一線實踐者。
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主辦。作爲教育部“拔尖計劃2.0”的祕書組單位,致遠學院自2019年起,就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導下,每兩年舉辦一屆拔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爲高校間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交流互鑑搭建高端平臺。本屆大會將“國際論壇”與“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大會”聯合舉辦,旨在面對當前AI數字化背景下,探索新時代書院全人教育的意義,進一步攜手致力於拔尖人才培養的兄弟院校,譜寫高等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