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年輕的國保單位,建成僅53年,卻是鄭州人的“精神座標”
按照我國規定,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纔有可能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國保單位)。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共有5286處國保單位,基本都是歷史悠久或有重大歷史價值意義的地方;其中鄭州二七塔,以53年的建城史,被譽爲全國最年輕的國保單位。
二七塔,全稱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爲了紀念發生於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罷工而修建。它位於鄭州最知名的商圈——二七廣場商圈中央,幾十年來見證着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崛起與騰飛,好比是鄭州人的“精神座標”。那句“不到二七塔,就等於沒到過鄭州”足見二七塔在鄭州人心中的地位。
現在的鄭州,有二七區、二七路、二七廣場、二七商圈等多個與“二七”有關的地名,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着這座城市與一段歷史割不斷的聯繫。100年前歷史的風起雲湧,工人們的怒吼始終沒有被忘記。
由於鄭州位於京漢、隴海兩大鐵路的交會處,因此鐵路工人集中。而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鐵路工人始終在殘酷的壓迫下討生活。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罷工以鄭州京漢鐵路總工會爲中心,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
罷工最終以失敗告終,軍閥吳佩孚決定用武力鎮壓,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在這次大逮捕和大屠殺中,共有52名同志犧牲,300多人受傷,1000多人被開除。但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工人們也用自己的鮮血喚醒了民族意識。
1951年,鄭州在翻修道路時,在當年罷工運動中的工人領袖汪勝友、司文德二人英勇就義的長春橋附近,擴建了二七廣場;爲了紀念京漢鐵路工人運動,還在當年的原址上修建了二七紀念塔。最初的二七塔是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但由於木結構建築的特殊性,20年後的1971年,木塔就因爲材料老化,維護不及時,在一場狂風暴雨之後轟然倒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舊塔倒下去,自然有新塔建起來。1971年,新二七塔的建造就開始了。這次塔身的建造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比木構建築堅固許多;塔身採用了中國仿古聯體雙塔樣式,巧妙的聯體設計讓這座塔“橫看成嶺側成峯”,從東西向大街看是單塔,從南北向街上看又呈現雙塔結構。同時每層的頂角也借鑑中國古建築的飛檐造型,每層塔檐覆以綠色琉璃瓦,整體造型古色古香,復古中又有復興的朝氣。
同時塔的高度從原來的15米增加到了63米,塔身共有14層,其中塔基座爲3層塔身爲11層。現在看來這種高度根本不算什麼,但在那個年代就屬於“地標”建築了,二七塔一度也是鄭州城的制高點。塔頂建有鐘樓,六面直徑2.7米的大鐘,整點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聲音響徹二七廣場。2006年,新二七塔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二七塔,成了國內外遊客到訪鄭州的必去之地,也是瞭解鄭州的最佳入口。對於鄭州本地人來說,無論是孩童時的遊玩,還是成年後的懷舊,二七塔都是鄭州人心中無法替代的存在。在二七廣場商圈的多個角落,都能遙望到這座揹負沉重歷史的紀念塔,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精神座標。網上各種鄭州的旅遊拍照旅遊攻略,二七塔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每晚華燈初上,亮燈的二七塔點亮了這座城市最華麗璀璨的天際線。
很多來去匆匆的遊客可能忽略了,二七塔內部的展館是免費對外開放的。目前塔內共有10層對外開放參觀,每個樓層都有布展,大家進入展館後可以選擇乘坐電梯,或者步行登塔。館內主要藉助圖片、視頻、實物等諸多形式,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二七塔的歷史沿革、鄭州的文化底蘊以及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全程參觀完畢,大約耗時1小時。
地標建築並不在高,二七塔之所以能夠成爲鄭州的頂流,不僅因爲它的歷史價值,更因爲它在鄭州人民心中的獨特地位。它就像種在一個家庭院落中央的一棵大樹,見證了家族的興衰發展,無論院子變得多麼大,它永遠是院子的中心。就算有了鄭東新區,二七塔永遠是鄭州的中心。站在二七塔前,往日硝煙瀰漫早已散去,整點的鐘聲在耳畔迴盪時,彷彿在向世人訴說着永不褪色的“二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