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被逼到退網?爆紅全網、10億點擊的神曲誕生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 更新:


夜間瀨玻璃丨文


如果一首歌在全網爆火,它會爲作者帶來什麼?


滔天的流量,鋪天蓋地的曝光,功成名就的敲門磚……還是一場混亂的噩夢?



《胭脂》就是一首突然爆火的歌。



你可能不知道《胭脂》,沒有聽說過這首特別的 Vocaloid 歌曲(俗稱「術力口」),但你大概率刷到過「我不是天才嗎」這個梗。



它的出處就是《胭脂》,來源於這首歌最初的兩句歌詞,原文: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應該是天才嗎?


B站@蛋包飯咖喱飯


「我不是天才嗎」這個梗有多火?


在抖音、小紅書,「我不是天才嗎」的話題挑戰有超十億的點擊,直到今天仍然是平臺挑戰榜的TOP1。



你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翻唱、二創,也能看到把這首歌作爲BGM的萌寵視頻。


B站@我王小桃要上一檔

B站@小豬P_


其中獲得數十萬點讚的視頻比比皆是,不少更是躋身進入百萬點贊。



而在B站,《胭脂》這首歌的流量同樣不低。


原曲從5月1號發佈到今天,僅用2個月,B站播放量突破250萬次。這個成績“放在Vocaloid圈,可以說是現象級的。



那麼《胭脂》的爆火,爲原作者帶來了什麼?一場兵荒馬亂。


在歌曲發佈的第58天,作者「蛋包飯咖喱飯」在B站動態坦言:自己要暫時退網,作爲原作者,他已無法管控《胭脂》爆火後混亂的生態,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影響,他需要一點時間清靜。



音樂的爆火本該是對音樂人的認可,但《胭脂》好像並不是這樣,在歌曲發佈後的58天裏,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成爲網絡模因之前,《胭脂》這首歌就足夠特別。


低多邊形建模,以及粗顆粒動畫渲染營造出一種半吊子質感,與2000年代的Flash MV頗爲相似,充斥着一股互聯網懷舊。



高速電子節奏外加富有戲劇性的旋律,讓這首歌從前奏開始就非常抓耳。生澀混音留下的失真鼓點,意外將「破壞」和「失真」融合,讓曲子充滿Hyperpop的風味。



點睛之筆,仍是歌詞。《胭脂》的歌詞帶有些許顏色隱喻,比如這一句:


もっと 紙の上に臙脂が 必要

紙上需要更多胭脂


巨大なパレットみたい 心臓と血管

像巨大顏料盤,心臟和血管


更多是把顏色與血液聯繫在一起。冷調敘事與熱調音樂形成反差,正負情緒的混剪也算是一種時下熱門的荒誕Cute。



當然,最令人上頭的,仍是開頭這一句。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應該是天才嗎?


俏皮的反問,自我吐槽,外加Teto標誌性的鼻音,讓這句歌詞天生具有一種魔力,一種天然的帶梗感,也爲之後的兵荒馬亂埋下了伏筆。



即使不瞭解虛擬歌手(重音 Teto 嚴格來說不屬 V 家,而是 UTAU 角色),以一個圈外人的身份看,《胭脂》這首歌被用作短視頻BGM其實並不意外。


節奏感強,情緒鮮明,加之「我不是天才嗎?」是非常方便傳播的高光片段,可以說它具備成爲短視頻爆款BGM所有必要要素。


《胭脂》發佈後,很快就在V區收穫好評,之後隨着播放量的穩步提升獲得站內曝光,有更多人注意到了這首特別的歌曲,以此爲藍本的二創很快出現。



有最普通的翻調、翻唱,有對MV進行修改之後主題填詞,也有對高光片段的再演繹……B站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對站內的音樂進行定位,想在 B 站找一首陌生的 BGM 並不麻煩。



但換到算法不一樣的平臺,故事就不一樣了。


前面有說到,節奏感強,情緒鮮明,有高光片段的歌曲,很容易在短視頻平臺爆火,形成類似《學貓叫》《跳樓機》這樣的病毒式傳播,而《胭脂》也和它們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略有不同的是,《胭脂》的歌詞本身極具話題性,即使不參考任何技法,只看傳播最廣泛的這一句: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應該是天才嗎?


會發現其中的戲謔,其實剛好可以成爲自我調侃的代餐,所以你能看到短視頻平臺基本都在圍繞這幾句做文章。



此時的傳播核心已從分享音樂,轉向借歌詞表達自我調侃,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情感共鳴。從此刻開始《胭脂》的傳播,與《胭脂》本身想要表達的內容,已經南轅北轍。


算法與傳播會讓越來越多人刷到「我不是天才嗎」,即使完全不關注虛擬歌手與ACG內容,也會很自然地被其吸引,繼而模仿挑戰,表達自嘲,再贏得心理滿足。


這一套很有用,可以發現不少官號都參與了進來。比如「廣西文化和旅遊廳」用《胭脂》製作的創意宣傳視頻,也有好幾萬贊。


當一個虛擬歌手的歌曲被政府官號用於推廣旅遊,這本身就說明其熱度已滲透進大衆視野


《胭脂》的爆火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作品自身的優質與洗腦元素提供了基礎,平臺推波助瀾擴大了聲量,受衆的情感參與和模仿意願又進一步催化了傳播。


在ACG音樂不斷融入主流網絡文化的2025年,《胭脂》踩中了天時地利人和,遂從小衆圈層一路躍升爲短視頻爆火神曲。


之前有很類似的事,當時被使用的BGM是shino《怪物之歌》feat. 初音未來


但問題很快出現,在瘋狂的傳播中,原作的存在感逐漸被稀釋。抖音和小紅書上出現的「我不是天才嗎」挑戰潮中,相當一部分視頻並未標註音樂出處或原作者。


許多人在使用這段配樂時,僅僅在視頻配文或標籤中寫上「我不是天才嗎」之類的話題標籤,並不會找到BGM的出處,進一步註明歌曲名稱《胭脂》和作者。


很多人“玩梗不知梗”,跟風關注挑戰本身,對於背景音樂的來源並不關心。他們並不是真的被音樂吸引,而更多是在消費一個“天才梗”,這在短視頻平臺並不少見。



對於原作者來說,這種情況更多是無奈。


原作者「蛋包飯咖喱飯」非常支持二次創作,在發佈原曲後他公開了模型和伴奏的下載,就是爲了能讓喜歡這首歌,喜歡PV裏重音形象的人能更方便創作。



同時他也在抖音上傳了這首曲子,比B站晚兩天,只因爲當時沒有火熱的“天才梗”,沒有給視頻打上風靡一時的TAG,他的存在感在這場瘋狂的傳播中,徹底消彌。


有不少熱心的人會挨家挨戶提醒,讓二創的人加上曲名以及來源。抖音絕大多數創作者,其實並不避諱原作者,翻拍在短視頻平臺是個再常見不過的事。




但這種補救措施在話題巨大流量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抖音對用戶上傳音樂的審覈機制不透明,很多人使用的其實是平臺上某個“二傳”的截取的音頻,自然也談不上附帶正確的版權信息。



平臺並未主動矯正此類使用,相反還因爲審覈機制不透明,出現了漏洞。


有人使用短視頻盛傳的10秒片段,用 AI 續寫其後內容,再次上傳平臺。不僅將原作的表達徹底抹殺,還將作者取而代之,坐上原作者的位置,開始享受這份曝光。




即使原作者舉報,維權,平臺暫時下架音樂,但在短視頻編輯器中,這首 AI 改編 BGM 依舊可見。



到這裏,絕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理解「蛋包飯咖喱飯」選擇暫時退網的原因。



從小衆的自娛自樂到一夜爆火,「蛋包飯咖喱飯」並沒有做太多的牴觸。


他接受了歌曲被截出10秒高光片段,瘋狂傳播;接受了自己的表達,自己的身份在傳播中被瘋狂稀釋,他甚至接受了互聯網上的張冠李戴,各種非議;直到有人用 AI 篡改作品,想要取代他時,他終於破防,想借平臺的之力維護自身權益……


但這一願望最終仍未實現。



「蛋包飯咖喱飯」喜歡的重音テト最初是由愛好者捏造的“假VOCALOID”角色。在2008年被網友自發製作成爲UTAU音源,之後由社團運營,模糊了V家與非V家的邊界。


隨後,Teto 從 UTAU 民間免費音源一路進化到可商用的專業歌聲,引擎升級、專輯發行、甚至站上萬人會場的舞臺——這一切都靠無數創作者自發填坑、迭代、署名、再分享。



爲了守護一個虛構角色的完整世界觀,一羣人持續投入了近二十年:有人寫歌詞、有人調參、有人畫立繪,只爲讓重音テト在更大的舞臺唱出更好的歌。


而《胭脂》在短視頻平臺的命運,卻截然相反。十秒高光被反覆截取,署名被一層又一層轉傳稀釋,甚至被 AI 混剪改寫後重新上傳,原作者的名字幾乎蒸發。


只看到在無數被裁切的循環中,《胭脂》那句「欸?我不應該是天才嗎?」也許已經變成了——「欸?我不配有名字嗎?」




-END-



往期精選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