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着玩着”就愛上了博物館

“不思議境——石窟藝術超感沉浸體驗”現場 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近年來,智慧化展陳與場景互動正在成爲各大博物館標配。藉助數字化手段,觀衆得以將文物“捧”在手中端詳,還能“穿越”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場景中,甚至參與到考古中……近日,“數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間VR沉浸式體驗·北京站亮相中關村。活動依託前沿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大空間自由行走、多人協同互動、高精度場景還原等技術,將中共一大召開的歷史場景轉化爲可感知、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觀衆通過相關設備,便能“穿越”到1921年的上海石庫門,化身歷史見證者,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運用VR(虛擬現實)、XR(擴展現實)、AI(人工智能)及‘5G+’等技術,以虛擬呈現等方式,讓觀衆可以更快、更精準地回溯歷史,這是傳統展陳方式難以實現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表示,考慮到年輕人對單純參觀的方式並不買賬,紀念館推出“初心之旅”,讓參觀者以見證者身份“回到”1921年的上海,進入會議現場親歷中共一大,帶來身臨其境之感。
剛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周子龍,此前總覺得紅色歷史離自己很遠,無非是書本上的文字或紀錄片裏的畫面。“但這次不同,20多分鐘裏,我彷彿站在1921年的上海街頭。看着外灘的老建築,聽着工人喊口號,連石庫門裏開會的細節都看得一清二楚。”他感慨道。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共一大會議“現場”:“雖然知道是虛擬的,但看着革命先輩認真討論的樣子,心裏特別激動,也真切體會到了‘初心使命’。”他覺得,這樣的方式應該很受年輕人喜歡,大家“玩着玩着”就把歷史記在心裏了。
進入暑期,河南博物院客流增長顯著,尤其是《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展,7月參觀人次較6月提升超40%。
“跟着腳印走,就可以進入故事場景開始觀影了。”觀衆佩戴好設備後,工作人員提示道。該展覽通過XR技術與大空間視覺重定位技術,將觀衆帶入盛唐宮廷的虛擬世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故事以唐玄宗天寶三年的洛陽爲背景,在虛擬世界中觀衆作爲文物修復實習生和虛擬角色“唐小妹”一起,漫步於唐代的酒肆街市等場景中,深入瞭解文物的傳承和背後的故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歷史的源遠流長。
一名觀衆體驗後表示,裏面的每一束雕花、每一塊磚石都清晰可見。在10個場景、約40分鐘的敘事中,觀衆彷彿完成了一場盛唐穿越。
通過科技創新,該項目構建了傳統文化傳播與公衆互動的新模式,提升了公衆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深度和參與熱情。“這種輕鬆有趣的傳播方式,可以提升觀衆的體驗感,能讓更多人喜歡文物、熱愛傳統文化,走進博物館,讓更多珍貴藏品‘活’起來。”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史自強說。
據悉,自1月15日開展以來,該展覽共接待觀衆超3萬人次。目前,項目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杭州、武漢等十幾個城市完成落地部署。
石窟藝術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公元4世紀的龜茲畫師絕不會想到,自己筆下的佛傳故事有一天會被觀衆通過VR眼鏡近距離欣賞。7月15日,“不思議境——石窟藝術超感沉浸體驗”(簡稱“不思議境”)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幕。展覽運用VR技術打破常規觀展的感官邊界,讓沉睡千年的石窟藝術在數字虛擬世界中“甦醒”。
“不思議境”生動呈現了絲綢之路沿線石窟藝術的風格流變之美:從犍陀羅的古希臘遺風、克孜爾石窟的西域情調,到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雲岡石窟的氣象萬千,皆一一展現。展覽採用VR沉浸式體驗,通過360度全景視角與互動技術,讓觀衆“走進”石窟深處,親手“觸摸”古老的壁畫與雕塑,並實現與內容的互動交流。此次展覽力圖帶領參觀者進入一種“不思議境”,在全感官層面深刻體驗蘊藏其中、跨越千年的人類智慧。
當穿着漢服的女孩戴上VR眼鏡後突然伸手抓向空氣,飄帶從指縫穿過;小學生組團觀看“菱格構圖壁畫”,驚呼“比動畫片還好看”;藝術生難掩興奮:“原來壁畫還能這麼畫!”“不思議境”帶給觀衆不可思議的體驗。據統計,7月1日至28日,甘肅省博物館共接待觀衆近38萬人次。人們對博物館的熱情在這個暑期盡情釋放。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飛閱南海”這場虛擬飛行。觀衆坐在5D動感座椅上以全新視角領略南海自然風光及人文歷史,在1500米深的海底,目睹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通過這次虛擬飛行了解了沉船的歷史,知道了出航、返航的故事,小朋友們驚歎不斷,體驗太美妙了。”從浙江金華來海南旅遊的遊客張青說,“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科技也愈加發達。”
從江西來的遊客李女士表示,“飛閱南海”讓她看到了水下考古的艱辛,也感受到了考古學家嚴謹細緻、不畏艱難的精神。電影故事線設計得很好,體驗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