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致敬火紅的戰旗

來源: 更新:

八一,致敬火紅的戰旗

作者:李明峯


這面旗,總在歷史的血脈裏發燙。

當南昌城頭的槍聲撕開暗夜,第一縷晨光就順着槍管爬上旗面,把粗布染成跳動的火。那些攥緊刀槍的手,掌心的血與汗滲進纖維,讓紅色有了筋骨——是秋收起義時鐮刀劃出的弧度,是井岡山星火燎原的溫度,是遵義城頭改寫命運的決絕。


這面旗,總在歲月的畫卷裏火紅。

當晨曦在軍號的激昂裏舒展,第一縷光總先吻上那面旗。金線繡就的星與鐮錘,在風裏舒展成流動的火,從南昌城頭的硝煙裏漫過來,漫過長征路上結霜的草葉,漫過黃河冰面上疾馳的戰馬,漫過塔山陣地浸透鮮血的泥土。


這面旗,總在危難時飄揚希望。

洪水漫過堤岸時,它是最先跳進濁浪的那抹紅,後面跟着一串迷彩綠的身影,用肩膀築起新的堤壩;地震撕裂大地時,它從廢墟里鑽出來,插在臨時搭起的帳篷頂上,讓哭喊的孩子知道,天亮了;病毒在冬夜潛行時,它在方艙醫院的走廊裏飄動,把 "解放軍來了" 四個字,變成比疫苗更管用的安心。


這面旗,是萬家燈火裏的靜好。

幼兒園的孩子指着閱兵式上的戰旗,說那是太陽剪下來的一角。他們不知道南昌城頭的第一聲槍響,不知道上甘嶺的坑道里有多黑,可他們知道,只要那面旗在,摔倒時會有人扶,迷路時會有人指引,冰淇淋融化前總能趕回家。這面旗從不需要言語,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承諾:有我在,別怕。

年輕的士兵接過它時,總要先摸摸那些磨損的邊角。老兵說,那是無數雙手攥過的痕跡。有人在衝鋒前用青春火紅旗面,有人在犧牲時用鮮血染就風采,有人把軍功章別在旗上,說這樣戰友們就能一起看見勝利。


如今它飄在航母的甲板上,浪花在底下翻湧成歷史的回聲;飄在雪域哨所的崗亭旁,與界碑一起美麗祖國的清晨;飄在航天城的發射架邊,看火箭拖着光焰,把紅色的驕傲送進蒼穹。它不再只有硝煙的味道,還帶着田野裏的稻花香、實驗室的試劑香、航天服的金屬香,帶着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生長的希望。

孩子們在課本里認識它,說像熟透的蘋果,像燃燒的晚霞,像爺爺胸前那枚勳章的顏色。他們不知道旗面上的每一根絲線,都拴着一個關於守護的故事,但他們知道,只要這面旗在,放學路上的晚霞會準時鋪滿天空,睡夢裏的星星會老老實實地待在天上。


八一節的風裏,所有的目光都朝着同一個方向。這面火紅的戰旗,早已不是一塊布,而是無數人血脈裏淌出來的熱,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焐着的暖,是一個民族永遠向前的光。它記得每一聲衝鋒號的波長,每一滴熱血的溫度,每一個未曾說出的牽掛。它在營區的晨光裏舒展,在城市的暮色裏沉靜,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始終保持着衝鋒的姿態。

八一,致敬這面火紅的戰旗,致敬它承載的重量,致敬那些讓它永遠鮮紅的,活着的與逝去的,有名的與無名的——英雄。

它不需要被仰望,因爲它始終與我們站在一起,在煙火人間裏,在歲月靜好中,在每一個平凡日子的幸福祥和裏,靜靜燃燒,永不褪色!

【作者簡介】

李明峯:《天涯明月經典美文》總編,青年文學家雜誌社顧問,國際華文《作家報》文化顧問、《作家報.擁軍大使》專刊顧問、中國冶金作協會員,多家媒體特約記者,內蒙古五一新聞獎獲得者,作品散見於多家報刊電臺和網絡媒體平臺。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