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功先生那些暖暖的冷笑話

啓功(1912.7.26—2005.6.30),中國書法家,書畫鑑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滿族。姓愛新覺羅,雍正帝九世孫。長於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曾在輔仁大學任教。1949年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著《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啓功叢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出版《啓功書畫留影集》以及多種書法選集。因病於2005年6月30日2時25分逝世,享年93歲。

啓功自述
我叫啓功
啓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滿族人,屬正藍旗。我的老伴兒叫章寶琛,比我大兩歲,也是滿族人,我習慣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啓功,當然就是姓啓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嗎?現在很多愛新氏非常誇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別人稱他姓愛新覺羅;別人也願意這樣稱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恭維。這實際很無聊。事實證明,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爲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佈,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着它津津樂道呢?這是我從感情上不願以愛新覺羅爲姓的原因。
我雖然不願稱自己姓愛新覺羅,但我確實是清代皇族後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晝,是乾隆皇帝的異母兄弟。乾隆即位後,封弘晝爲和親王。我們這支就是和親王的後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顯的事業之一是書畫鑑定。我從實踐中總結了七條忌諱,或者說社會阻力容易帶來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挾貴,三、挾長,四、護短,五、尊賢,六、遠害,七、容衆。簡而言之,前三條是出自社會權威的壓力,後四條是源於鑑定者的私心。

啓功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化學者,也是位可愛老頭,這些段子形式上可謂是“冷笑話”,但是這些冷笑話,聽着暖暖的。

博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啓先生創建北師大文獻學博士點,並被評爲博士生導師,簡稱“博導”。寒暄之際,好事者多稱其爲“博導”。先生總雲:“我不是那個博導,而是那個駁倒,一駁就倒,不駁也倒。”聞者在笑聲中不由地聯想到1957年那段被打倒的風波。

你冷我不冷
西泠印社在趙樸老逝世後,公推啓先生擔任社長,時先生已辭去中國書協主席之職。某年印社舉行例會,啓先生與中國書協某位繼任掌門領導共同與會。會上啓先生髮言,自然屢屢提及“西泠”如何如何,不料那位書協領導卻在一旁好心地爲啓先生糾錯,小聲說道:“是‘西冷’呀。”先生應聲道:“你冷,我不冷。”

傾倒之印
有一次,啓先生幫別人題字,不料鈐印時顛倒了,旁觀者無不惋惜,又不便請先生重寫一幅,只好勸慰:“沒關係,沒關係的。”先生笑而不答,又拈起筆在鈐印旁補上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於是舉座重歡。

自撰墓誌銘
啓功很幽默,且爲人很謙遜。“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這是啓功66歲時寫下的流傳甚廣的《自撰墓誌銘》。

反動標語
啓先生書名大振後,市場上出現很多假冒僞劣之作,甚至成堆成堆地出現在潘家園、琉璃廠的地攤上。好事者也曾拉先生前往一觀。一次,先生還頗認真地翻檢起來,隨行的人勸說道:“別看了,沒一張是真的。”先生不疾不徐地回答道:“我是看這裏有沒有反動標語,要有,那真的送我忤逆了!”

看完請回
一位畫商到啓功先生家叩門拜訪,想得到老人一件墨寶。但此商人譽甚不佳,啓老久有耳聞,便走近廊前,打開燈後,隔着門問商人:“你來做什麼?”商人說:“來看您。”啓老貼近門窗,將身體不同方向一一展示給對方看,然後說:“看完了,請回吧!”畫商有些尷尬,囁嚅着說:“我給您帶來一些禮物。”老人幽默地說:“你到公園看熊貓還用帶禮品嗎?”

出與進
某客人來到啓功先生家拜訪,進家落座後,先生照例禮讓茶水。客人見先生年邁,爲免勞頓,便緊張地客氣道:“您老別麻煩了,我出門不喝水的。”先生應聲道:“你這不是‘進門’了嗎?”客人頓感親切。

棺材
有一次,一個地產商做活動準備好了筆墨紙硯,纏着啓功先生非得讓先生給樓盤題詞,啓先生臉一沉,道:“你準備好了筆,我就一定得寫嗎?那你準備好棺材,我還往裏跳啊?”一句話,在場的人都樂了。

不花錢也行
一日,啓功先生與友人到無錫遊覽,朋友用高價買了條絲綢內褲穿,並對啓先生說:“雖然很貴,但穿着真舒服,真輕便,穿上就跟沒穿一樣。”先生應聲說:“我不花錢也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發酵
早上八點半一位友人去啓先生處,見先生坐在單人沙發上,正在喫早點。腳上沒有穿襪子,腳腕顯然有些腫,見友人進來,慢慢舉起手招呼。友人問先生的腳,先生說:“呀,我會發酵啦。”
簡單的小故事,化解尷尬,又博人一笑,且溫暖人心,這就是我們的啓功先生,一位慈祥的可愛老頭兒。
注:配圖爲啓功作品,文選摘自趙仁珪、章景懷《啓功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