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過三伏天的最好方式

來源: 更新:

2025年三伏天的時間表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三伏天走在路上,空氣裏沒有一絲絲風,暖氣團的大蒸籠焗得人前胸後背滋生豆大的汗珠,只好衝進小賣部拿出一罐冰可樂,背對着大風扇,“噸噸噸”灌進喉嚨。然而在三伏天,這是大忌。


《黃帝內經》記載:“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爲常也。”貪涼、貪冰、貪爽太過,是一種極端的壓力,身體會失衡。


三伏天時節裏,自然界也保持着一種平衡:地表熱,地裏涼;陽氣充足,卻伏陰在內;身體“外熱裏寒”......如儒家說中庸是折中無過,也無不及,順應自然的平衡去生活,日子才能過得長久健康。


三伏天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和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身體和平相處。

圖|物道©



三伏天,暑氣炎炎,地表很熱,摸一摸打出來的井水卻是涼的。夏季陽氣在表,陰氣在裏,伏天之“伏”有一說,便是陰氣被陽氣壓制。


《黃帝內經》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存,隨着四時規律而成長,三伏天裏我們的身體也順應着“外熱裏涼”的規律。


“裏”指的是五臟六腑,因熱而愛貪涼,我們的腸胃也容易受涼感冒。明代高廉在自己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裏說:“夏至後,夜半一陰生,宜服熱物。

圖|清涼地兒-了琹 ©


在做夏日祛暑飲料時,他特別加入“紫蘇,乾薑絲”。紫蘇性溫,可以溫養身體。在養生大省的嶺南人家,燒鴨子、煮魚蝦田螺等海鮮,甚至是苦瓜,都喜歡放一點紫蘇,氣味辛辣,可以去腥,嚼幾口還可以刺激發汗。


“冬喫蘿蔔,夏喫薑。”姜是熱香料,福建的薑母鴨就用了老薑烹煮以熱身,還可做成清爽的酸姜,泡姜棗茶,再簡單不過就是煲湯時、煮綠豆糖水時丟幾片進去。豆沙清爽,飲食卻有溫暖。


三伏天熱,卻是伏陰在內的日子,要喫暖保暖。好的照顧,是懂得自己身體真正的需要。

圖|喫喫的四碗 ©



現在的天氣頗像老舍在《駱駝祥子》說的那樣,街上沒有一絲風,柳樹像病了灰頭土臉打着卷,馬路上暑氣燙腳,出個門都極需要勇氣。


拉車的祥子在外跑一趟,就喘不過氣來,嘴脣發焦,見水就喝,不知灌了幾氣涼水,越喝越想喝,越喝心越煩。又跑到茶館去,“兩壺熱茶喝下去,他心裏安靜了些”。


三伏天灌涼水、喝冰飲、喫雪糕並不能解真正的“渴”,在養生裏“失津液”就要補津液。

圖|清涼地兒-了琹 ©


《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提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水進入胃裏,需經脾的運化才能散到臟腑、四肢,滋潤全身。運化需要能量,過涼則會降低運作的能力。


反倒灌一碗熱茶下去,身體卻能一時活化起來,津液汩汩,“五碗肌骨清,七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化生津液的食材,還有京津人喜歡的酸梅湯裏“甘草”,在烏梅的刺激下酸甜適口。或者直接用來泡茶喝,有淺淺的甜味。


“津門憶,消夏舀梅湯。”生津解渴,身體的氣血活絡起來,才能真正消暑。



對南方人來說,伏天的到來,也意味着終於不再被梅雨困擾,人們把久存箱櫃裏的衣服統統拿出來暴曬,去潮去溼,防黴防蛀,還恨不得自己也在陽光底下站一站。


在三伏天裏,古人有曬背的傳統,尤其是初伏、中伏、末伏這三天爲佳。早上9-11點,陽光沒有很燙,解開背上的衣裳,於陽臺、院子曬一曬背。

圖1 2|清涼地兒-了琹 ©


陽盛外透的日子,身體的陽氣也在生髮,體內的凝寒之氣也就容易被“溫”“熱”瓦解,破除寒氣,如俗話說“冬病夏養”。


“無厭於日”是一件好事。


在它後半句則是“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盛夏本是熱烈、奔放,皮膚該開泄開泄,心情該散發散發,任性的日子裏,順應任性,三伏天要放肆一點。

圖|清涼地兒-了琹 ©



“一卉能燻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盛夏的花朵尤其香,梔子、茉莉、白玉蘭、姜花,隨着時節的節奏,緊鑼密鼓地開在角落裏。天地最懂自然之道,暑天炎炎,也輸送一道道清香。


古時人們會選用一些可消暑清心的香料,做成香囊、香珠戴在手上、胸前,或別在衣襟,謂之“避暑香”。李清照最喜歡用龍腦香(即冰片),有如冰雪的清涼氣,“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消夏又滌煩。

圖|物道 ©


或者可像孟昶以水調龍腦末,塗在扇子上,我們塗在風扇葉上,電流一通,風清揚有雪香,名爲雪香扇,也很美妙。


古今夏天一樣很熱,但今天的我們似乎只會怒吹空調這樣“暴力”的消暑,他們卻有許多悠然的消夏方式。

圖|物道 ©



養生上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講究,但盛夏的運動不宜過大,陽氣生髮時,大汗淋漓會帶走陽氣,造成損耗。


學習中醫養生的畫家林曦說:“身體的能量有餘量才運動,這是一條原則。”三伏天,運動宜“閒”。


選一個陽光不十分猛烈的時間,散步半小時,到微微出汗,腳步疲倦就好。大唐的白居易就很喜歡,清晨喫飽“散步長廊下”,晚上天氣好“散步中門前”,晴而無風的日子更加“散步適其宜”。

圖|物道 ©


人在散着步的時候,心情也會變得豐富起來。想起記憶深處古早的故事,年輕時的追逐,旅行看過的風景,回過神再看眼前的樹葉沙沙,雲彩流動,便也有了一種美的感受。


誠然如白居易不知不覺“繞庭行數匝,卻上檐下牀”。散過步的晚上,身心舒暢的人們,很容易在晚風中的的睡去,直至天明。若你夏日炎炎不好眠,那就散步吧!

圖|物道 ©



曾有人這樣問禪師,人生該怎麼修行啊,禪師說:“飢來喫飯,困來眠”。這好簡單嘛,因爲人人都是如此。


他卻說,有的人“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思慮過多,壓力過大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避免的事情,烈日的絕境裏,壓力會變得更加敏感,“睡無事”,挺難的。

圖|物道 ©


入眠前,我們可以小坐一下,捋清楚要想的事情,或者梳理、解決掉當日發生的俗事俗物,不留心事睡覺。


神智、心情安定,才能一夜好眠。

圖|物道 ©


入伏後,生活在南方,走路都覺得燙腳,還要熬長達30天長夏,想想都難過。想起一部劇裏,有兩個人被逼到要變成蠟燭凝固起來了,其中一人說“要做一個帥一點的姿勢”。


初看覺得是一句玩笑話,如今看來三伏天的日子不就是那個絕境,有人擺爛,自然也有人努力着在無法左右的環境裏,做着最好的事。


三伏天很艱難,我們要做的或許就像那個人說的:“擺一個帥一點的姿勢吧。”喫好、喝暖,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