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泰柬邊境衝突再起:地緣政治裂痕下的和平韌性考驗

來源: 更新:

文/東方之音

近日,泰國與柬埔寨邊境再度響起槍聲,圍繞柏威夏寺(Preah Vihear)周邊爭議領土的交火事件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這場看似局部的軍事摩擦,其背後交織着歷史恩怨、民族情緒、國內政治博弈及大國地緣競爭的多重暗流,成爲檢驗東盟和平框架韌性的又一關鍵節點。

歷史傷口與新近摩擦:

柏威夏寺爭端是殖民時代遺留的傷疤。1962年國際法院將寺廟主權判歸柬埔寨,但周邊約4.6平方公里土地歸屬仍存爭議。2011年兩國曾因該問題爆發激烈衝突,造成人員傷亡。此次交火雖未釀成大規模對抗,但雙方迅速增兵邊境、相互指責對方“入侵”,表明積怨未消,信任赤字巨大。歷史問題與現實摩擦相互催化,極易形成惡性循環。

國內政治與民族情緒的共振:

柬埔寨:洪森政府長期執政,面對國內壓力時,展現對外強硬姿態成爲凝聚民族主義的有效工具。柏威夏寺作爲高棉文明象徵,極易激發民衆情感共鳴。

泰國:當前泰國由親軍方力量主導的聯合政府執政,國內政治仍處於深度調整期。邊境問題可能被用於轉移視線或塑造團結形象。泰國民間對歷史領土問題同樣敏感,政府面臨平衡理性與民意的壓力。

東盟機制的困境:

儘管兩國同爲東盟成員國,但區域組織在化解此類尖銳雙邊爭端時仍顯乏力:

1. “不干涉內政”原則受限:東盟傳統上優先通過靜默外交促進和解,對主權爭議直接介入有限。

2. 效率瓶頸: 複雜的協商機制在應對突發危機時反應速度不足,難以迅速調停衝突升級。

3. 大國平衡壓力:成員國需在大國間周旋,可能影響其處理爭端的獨立性和一致性。

大國博弈的隱現陰影:

泰柬衝突非處於地緣政治真空:

中國影響力: 作爲柬埔寨最重要夥伴,中國對洪森政府擁有顯著影響力,其立場對局勢走向至關重要。中方呼籲剋制對話,其平衡姿態值得關注。

美國重返東南亞:美國強化與泰國、菲律賓等傳統盟友關係,並尋求與柬埔寨接觸。美國對該事件的關注及潛在調停意願,反映其維持區域存在與穩定的考量。

區域安全格局:大國競爭爲區域安全增添不確定性,泰柬爭端若升級,可能成爲大國角力的新焦點,影響東盟中心地位。

和平之路:務實對話與機制強化

化解當前僵局需多軌並進:

緊急降溫機制:雙方應立即建立可靠熱線,明確前線行爲規則,避免誤判升級。

雙邊對話重啓: 在現有聯合邊界委員會框架下,聚焦具體爭議區域管理,而非糾纏歷史主權,尋求務實合作方案。

東盟創造性介入:東盟可扮演更積極角色,如推動建立獨立觀察機制、提供技術勘測支持,爲談判提供中立平臺。

大國建設性角色:域外大國應避免利用爭端謀利,而應共同支持地區國家和平解決分歧,維護區域穩定大局。

泰柬邊境的槍聲是對東南亞和平的又一次警醒。在民族主義情緒與地緣政治博弈交織的複雜背景下,只有超越歷史悲情,以對話取代對抗,以機制建設鞏固信任,才能讓柏威夏寺真正成爲和平的象徵而非衝突的引爆點。這條和平之路道阻且長,卻攸關東南亞人民的共同未來。

2025-07-27


(圖片來自網絡)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