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建築,你該知道的8個成語

來源: 更新:

作者:萬圖路


你是否曾想過,中國傳統古建築,其實並不只存在於高牆深院和國保單位中,那些凝固了時光的磚瓦木石,早已悄然融入我們脣齒間的字字珠璣。漫步於雕樑畫棟、飛檐斗拱之間,它們的一柱一枋、一窗一牖,在歲月流轉中,沉澱爲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循着8個與古建築息息相關的經典成語,踏上一場獨特的“建築考古”之旅。從殿堂的宏偉到門戶的深意,從棟樑的擔當到根基的穩固……這些看似描繪磚木結構的詞語,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間,構築起我們精神世界的廣廈與深院~

現代人口中的勾心鬥角是個貶義詞,指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但其實,古建築裏的勾心鬥角(又稱“鉤心鬥角”)是個褒義詞,指宮室建築的內外結構精巧工緻。


最早的“鉤心鬥角”一詞出現在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意指屋檐與屋頂中心緊密勾連,飛檐相互交錯,角角相對。


古建築的“勾心”是指構件之間通過榫卯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保證建築整體重心(或中心)穩固不偏;“鬥角”是指上下或左右相鄰的屋檐交相輝映,猶如牛羊等動物抵角一般,層疊交錯,在視覺上產生了“鬥角”之勢。

圖源萬圖路|勾心鬥角


除了視覺美感外,從建築安全角度來說,運用“鬥角”工藝的古建築整體呈“凹”字形,屋頂部位的重心被降低;“鬥角”的翹起做法,使得柱與梁之間的榫卯連接產生了傾斜角度,榫頭與卯口彼此擠緊。因此,“勾心鬥角”還能加強屋架構件之間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拐彎抹角”原本是古建築工藝的一個專門術語,後來才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成語——


古代的街巷狹窄,爲了避免推車、挑擔子的人經過拐角時磕碰受傷,房主會讓工匠在轉角處把直角切掉,將下部抹成一人多高的圓弧或砌成斜面,方便行人通行——這個把直角切掉的工藝就叫做“抹”角。

拐彎抹角


所以“拐彎抹角”最初展現的不僅僅是工匠的技藝,更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包容謙讓,以及街坊鄰里間和諧友善的氛圍,是中國建築中極富有人情味的一種獨特設計,而不是現在形容人說話做事不直率的貶義。

拐彎抹角


山西平遙、晉城善獲村、安徽宏村、寧波慈城等多地建築的拐角處都保留了拐彎抹角的處理方式,下次你不妨留意一下。

在古建築中,“門當”指的是大宅門前的一對石墩或石鼓,又叫抱鼓石,因爲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老百姓認爲能避邪,也象徵着門戶的尊嚴與地位;

門當


戶對”指的是放在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是用來裝飾門框的構件,典型的有圓形或者六棱形短柱,象徵着門戶的華麗與尊貴。戶對位於門戶之上,通常取雙數,比如兩尊或四尊,因此得名戶對。

戶對


門當、戶對上通常雕刻有符合主人身份的圖案,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誌,比如皇族或高級官員門前可能會使用獅子形狀的門當,而普通民宅則使用簡單的木製門墩。

圖源文旅金山|門當戶對


久而久之,門當戶對就發展成了古代聯姻的重要考察條件,一個有着精美門當和多對戶對的大戶人家往往不會與門當戶對簡單樸素的小戶人家輕易聯姻,也就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門當戶對”。

圖源山西文旅|門當戶對

在古代木構建築領域,“偷樑換柱”(也叫“託梁換柱”)是一種科學實用的修繕加固方法,具體做法是:當需要更換房屋的某根原柱時,不直接對原柱進行原位替換,而是在旁邊設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這種加固方式俗稱爲“託梁換柱”。

圖源北京日報副刊|“梁”與“柱”


我們都知道木構建築易損,尤其是落地的或砌在牆中的木柱,或因受到地面潮氣的侵入,下面部分極易腐爛,或因長期承受上部結構傳來的重量而產生開裂殘損,因此立柱往往是房屋木構架中的薄弱部位。爲了保證木柱能正常支撐梁,就可以採用“偷樑換柱”的加固方法。

圖源北京日報副刊|偷樑換柱


說到這裏,你也一定知道了我們現在形容骨幹力量的“頂樑柱”一詞也來源於古建築。古建築中一般選用粗壯、挺直、堅硬、耐腐的硬木來支撐和承擔起整個房梁的架構和重量,俗稱“頂樑柱”。


另外,關於“偷樑換柱”還有個著名的典故,《紅樓夢》第九十七回裏王熙鳳就使 “偷樑換柱”之計,讓薛寶釵冒充林黛玉嫁給賈寶玉。

“登堂入室”一詞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這一過程正如走進古建築,你需要先跨過門檻,經過前面的“堂”才能進入後面的“室”,“登堂入室”便是對這一過程的生動描繪,寓意着關係的逐步升溫與信任的加深。

陝西歧山鳳雛村西周遺址平面圖

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遺址,已是前堂後室格局


古代的住宅多是堂室結構,堂與室相連,都位於中軸線上。堂在前,堂不住人,是“治外事”的地方,所以只“登堂”代表關係一般;堂的後面是室,室是主人起居的私密的地方,只有親密的人才會入,所以“入室”比喻最高境界,先登堂再入室。

門楣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位於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樑結構,一般由粗重的實木製成,古稱“門眉”。

門楣


在古代,門楣是地位和等級的象徵,只有官吏的府邸才允許使用,裝飾細節(如門檔數量)與官員品級嚴格對應。而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


因此門楣作爲家族榮譽的象徵,每當家族中有人取得傑出成就時,便會在門楣上進行裝飾以示慶祝,也就是“光耀門楣”。

門楣

“雕樑”指的是在建築物的梁枋上雕刻出各種精美的圖案與紋飾;“畫棟”則是在建築物的柱子和棟樑上繪製色彩斑斕的圖畫。所以“雕樑畫棟”指的是在房屋樑、枋等木結構上雕刻花紋並加上彩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建築藝術,後來也指房屋華麗的彩繪裝飾。

圖源山西文旅|雕樑畫棟

其核心是屋頂四面坡向內傾斜,雨水從四面流入院內天井,形成 “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格局。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排水問題,更暗含中國人對 “聚財”“守業” 的樸素期許。


古建築中的排水系統往往設計得十分精巧,確保雨水能夠順利流入自家的田地,從而儘可能地利用自然資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對應的,在中國傳統古建築裏有一種“四水歸堂”的平面佈局方式,見於徽派民居、晉商大院和北京四合院,即:四面屋頂均向內傾斜,形成“坡屋頂天井”的漏斗狀排水路徑,雨水從四面屋頂匯入天井。

圖源越城發佈|“四水歸堂”結構酷似北方的四合院


這樣不僅解決了排水問題,四方之財也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院牆府內,隱藏着中國人對 “聚財”“守業” 的期許。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成語外,以下詞語也或多或少和建築有關,感興趣的話你也可以瞭解下:


基礎、鱗次櫛比、瓊樓玉宇、五脊六獸、飛檐走壁、瓊樓玉宇、雕欄玉砌、錯落有致、旗鼓相當、空中樓閣、別有洞天️、禍起蕭牆、旁門左道、大相徑庭、分庭抗禮、兩面三刀、“搞什麼名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