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很不衛生,其實很健康的5種行爲!

來源: 更新:


作者 :儒風君



《道德經》有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養生這件大事,也要落實到生活中的細節習慣中。

講衛生,則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但以下這5種行爲,你以爲很不衛生,其實很健康,千萬別弄錯了,以免適得其反!

01

起牀不疊被子

《朱子家訓》中寫:“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古人說,清晨就要起身,打掃家中裏裏外外,確保乾淨整潔。

家有淨氣,人有福氣,整理房間,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很多人起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

他們認爲被子散亂在牀上,既不衛生,也妨礙當下的心情。

可人在睡覺時,身體會通過皮膚排汗,呼吸也會產生溼氣,繼而被牀單被褥吸收。

假如起牀後立即疊被子,那麼汗液和溼氣被封閉在被子裏,就會成爲蟎蟲、細菌滋生的溫牀。

長期接觸這些微生物,很可能引發溼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尤其是兒童、老人。

所以,儘量將被褥翻轉一面平鋪,通風晾曬後再整理,減少溼氣積聚,控制塵蟎生長,可以遠離許多健康隱患。


02

不刷牙喫早餐

醫學大家張景嶽說:“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

每日早晚刷牙,清除污垢,保持口腔衛生,是防牙病的重要舉措。

大多數中國人,清晨的刷牙時間,通常都是在早餐之前。

先刷牙再喫早餐,除了能清除睡覺時積累的牙菌斑和異味,還能打開食慾。

可同時,往往也忽略了餐後的潔淨,以至於使得食物殘渣在口腔停留時間過長。

因此,先喫早餐,而後刷牙,看似難以接受,實則反而更健康。

科學研究表明,這種習慣可以持久維持口腔潔淨,減少牙菌斑滋生的風險,降低變形鏈球菌的數量。

倘若已經養成先刷牙後進食的習慣,餐後也記得及時漱口和牙線清潔。

其實最重要的不在於時間順序,而是刷牙方式,千萬別走過場,起碼要刷夠兩分鐘,纔能有效除菌,預防口腔牙周疾病。

03

隔幾天洗次頭

民諺有云:“發宜常梳,頭宜少洗。”

每日梳頭兩三百下大有裨益,但天天洗頭卻適得其反。

如今生活便捷,用水方便,不少人即使頭皮不髒不油也要清洗。

下意識認爲,灰塵、汗液、角質碎屑、皮脂堆積,便會產生瘙癢、炎症等問題。

有些頭皮偏油的人,甚至早晚各洗一次,力求頭皮清爽乾淨。

殊不知,皮脂是頭皮的天然保護層,可防止水分流失,抵禦外界刺激。

過度清潔,往往會導致頭皮乾燥敏感,頭髮也易斷裂分叉,甚至脫落。

乾性頭皮建議隔兩三天洗一次,選用溫和保溼的洗髮水,油性頭皮儘量嘗試隔天洗頭。

不盲目追求乾淨,減少清潔劑的刺激,保護皮脂這層屏障,就是健康洗頭,認真護髮。


04

和寵物多接觸

陸游在詩中寫:“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一方面,小貓小狗等可愛寵物,向來是許多人的心頭好。

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寵物身上的寄生蟲、病原體,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其實,除了對特定寵物過敏的人羣,自家寵物定期驅蟲、接種疫苗,風險大幅降低,經常接觸利大於弊。

首當其衝的是,和寵物待在一起,可以緩解壓力焦慮,降低抑鬱風險,還會使人分泌催產素,幸福感叢生。

每天的陪伴互動,也必然會增加身體的活動量,日積月累下,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

可以說,寵物不只是家庭成員,也能成爲家人健康的隱形守護者。

05

洗澡時間短暫

《後漢書》有言:“沐浴以時,身不垢辱。”

沐浴是人生大事,但人人都洗,不代表人人都會洗。

有的人喜歡洗澡,愛好搓澡,浴室一待就是半小時以上。

可洗澡時間過長,很容易破壞角質層,出現乾燥裂紋等症狀。

作爲皮膚生態一部分的微生物羣,本可以抑制致病菌,也會被無情沖洗。

甚至還可能因爲浴室裏溫度過高,喘不上氣,有缺氧昏厥的風險。

十五分鐘的戰鬥澡,差不多三四首歌的時間,其實就剛剛好。

而且,別洗太久,別搓太久,水別太熱,少用皁基類清潔力度強的沐浴露,就能清潔肌膚,保持清爽。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