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直播” 亂象何時休?

滿屏“國學”,實則算八字、賣假藥?當前,有的網絡直播平臺打着“傳承國學”“復興傳統文化”的幌子,精心打造一個個高價課程的商業陷阱。只需短短十幾分鍾,“大師”們便用玄妙莫測的包裝詞令和所謂“絕學”,將受衆一步步導向價值動輒數千元、甚至過萬的“改運”“命理”等課程,用虛假包裝迷惑大衆,令一些人連連叫苦:“國學直播”亂象何時休?!
謂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被簡單演繹爲宿命的工具和“改命祕籍”;中醫智慧被肆意歪曲,當作“國學假藥”迷信推銷的遮羞布……一些“僞國學”主播更是抓住中老年羣體的情感痛點與認知空白,利用其對個人和子女健康、運勢的擔憂,通過虛假宣傳、恐嚇營銷等手段實施欺詐。
直播“僞國學”爲何在網絡大行其道?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追捧,“國學熱”持續升溫,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讓不法分子嗅到商機,披上國學“外衣”謀求利益,爲“僞國學”的迅速傳播提供溫牀。另一方面,直播平臺的算法推薦無形中扮演着推手角色。精心設計的內容往往能夠通過製造懸念、引發焦慮而獲得更優的用戶數據,而系統也能夠通過關鍵詞捕捉、停留時長等,精準標記易感人羣,形成“對象庫”精準推送。種種原因,讓這些“僞國學”在網絡空間中潛滋暗長,以“國學”之名攫取利益,這不僅褻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對清朗網絡空間的侵蝕,危害之大不容忽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寶庫深邃無垠。治“僞”之道,恰在求“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空間中迴歸本源,閃耀其光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使命。
直播平臺需堅持“價值爲先”,而非“流量至上”。這些虛假營銷之所以能夠贏得市場,主要原因在於一些平臺對違規內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作爲網絡內容審覈的第一道“防線”,平臺要自覺承擔“守土之責”,建立健全准入過濾機制,從嚴審覈平臺上線內容的質量。同時需優化算法設計,杜絕推送那些打着“國學”幌子的高流量、低質量內容,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播課程營造推廣空間與傳播氛圍。
監管部門需嚴管實督,堅持“去僞存真”。一方面,嚴字當頭、強化整改,釐清責任鏈,揭露“僞國學”包裝,依法嚴懲虛構資質、銷售僞劣內容的平臺與主播,對屢次違規的平臺實施市場禁入,以形成震懾。另一方面,疏堵結合、加強引導,大力支持優質的主播和平臺推廣積極健康的國學傳播內容,培育起健康活躍的市場環境。
按下“國學直播”亂象的停止鍵,還需提升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構築健康理性的精神家園。營銷騙術五花八門,唯有讓傳統文化的精華浸潤人心,不斷充實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才能在全社會廣泛築牢防僞識騙的“防火牆”,讓“僞國學”不攻自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中持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