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雙航母劍指中國?看鄰國防長親政實力,印媒這說法靠譜嗎

來源: 更新:

“中國海軍?不足爲懼!”印度海軍日前赫然宣佈完成史上首次雙航母戰鬥羣編組演練,印度輿論瞬間沸騰,甚至直接喊出“已反超中國海軍”的強勢宣言。這一次,印度亮出的究竟是真的鐵拳,還是虛有其表的姿態?讓我們把事實攤在桌面上細數。

據《印度斯坦時報》等多家印媒報道,印度海軍剛剛完成了一次堪稱里程碑式的遠洋演練。維克蘭特號與維克拉瑪蒂亞號兩艘航母並肩馳騁於印度洋深處,數十架米格-29K艦載機呼嘯升空,整個編隊還集結了十餘艘一線戰艦。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親自在演習現場全程觀摩,他毫不掩飾地對媒體表示:印度已正式躋身具備實戰部署雙航母戰鬥羣的“精英俱樂部”,印度海軍現在已對區域內任何國家形成“足夠威懾”。

確實,印度海軍完成雙航母編組訓練是具備重大象徵性意義的突破。但印媒隨即將這場演習包裝成對所謂中國“海洋擴張野心”的有力反制,其措辭鋒芒畢露:“在印度洋深處,新德里已向中國亮出不可忽視的威懾拳頭。”字裏行間洋溢着印方期待已久的底氣。

​當我們聚焦艦載航空核心戰力時,中印間的真實落差便驟然顯現。​​

印度引以爲豪的米格-29K艦載機雖服役多年,但其出勤率始終是一道無法繞開的陰影。更關鍵的是,“光輝”輕型艦載機剛剛纔完成首次航母起降,其可靠性未經實戰考驗。

反觀中國,早已形成殲-15重型機艦載機爲主的強大作戰集羣;福建艦攜帶的四代半隱身艦載機殲-35已亮相多時,僅憑機載雷達就可在百公里外鎖定目標,遠程打擊能力獨步亞洲。這種差距,絕非靠演習規模就能輕易抹平。

​​再從航母平臺實力來看,福建艦如同巨人的肩膀,而印度航母則更像剛站穩的學步者。​​

以國產維克蘭特號爲例,其滿載排水量僅4萬餘噸,仍依賴滑躍起飛方式。這種設計讓戰機無法滿載油料與彈藥作戰,執行任務半徑嚴重受限。反觀中國福建艦,8萬噸的龐然身軀配上領先全球的電磁彈射系統,猶如海面上的智能機場:戰機如同被無形巨手拋出,30分鐘內可完成數十架次出擊。其搭載的巨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監控面達數千平方公里,戰場掌控能力讓印方短期內望塵莫及。

​​事實上,印度雙航母計劃固然雄心勃勃,其背後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致命缺口:本土艦載機技術的瓶頸尚未真正衝破。​​

從維克蘭特號工期長達二十年,到至今尚未部署成熟可靠的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均清晰地昭示着印度軍工體系面臨的現實制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海軍艦艇已能使用電磁彈射器實現大型固定翼預警機的常規部署,其信息感知能力遠超直升機預警平臺。​​航母編隊的戰鬥力不僅體現在甲板數量上,更在於每一個傳感器、每一架戰機、每一套作戰系統能否完美結合爲“力量放大器”。​​

從作戰目標來看,印度兩艘航母更多聚焦捍衛海上通道安全及“家門口”的利益存在。這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着眼於捍衛全球利益投射範圍、建立戰略存在能力的宏大目標,存在戰略層面的根本差異。

當然,印度完成雙航母編組演練的確提升了其在印太水域的戰術存在感。但若真要以“超越中國海軍”來定位其成就,恐怕還言之過早。印度海軍正經歷蛻變,但其在覈心子系統、體系化作戰及工業支撐能力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

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中國海軍遠洋編隊已是常見風景線;而在中國周邊廣闊海域,從空中力量到水下艦隊,再到反艦導彈、中遠程打擊網絡組成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已然成型,這正是大國海權的真正根基。

​​海上力量的角逐從不依靠媒體的標題,而是綜合國力和尖端工業的結晶。航母只是國家意志的一部分展示符號,深海之下的較量才決定着真正的實力等級。​​

當印度艦載機羣還在努力突破起飛重量的束縛時,福建艦彈射起飛的戰機羣已能搭載最大載荷覆蓋數千公里外的戰略目標。當印度海軍演練編隊協同之際,我們早已在實戰演訓中將衛星、無人機、水下及岸基力量整合爲一個智能化的作戰整體。​​海上強國之路沒有彎道超車一說——時間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