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24小時,爲什麼小時覺得漫長現在覺得飛快?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猛然驚醒:
一個轉身,週末沒了;一次聚餐,半年過去了;還沒來得及實現年初的目標,日曆已經翻到了年底。
工資條提醒你過了一個月,朋友圈的孩子提醒你又老了一歲。我們總在嘆息“時間都去哪兒了”,卻以爲這只是文縐縐的傷感。
但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殘酷的真相:
這種感覺,不是錯覺,不是心理作用,而是一個有科學依據的、正在你身上發生的物理變化!
杜克大學科學家在《歐洲評論》上發表的研究,徹底揭示了這個祕密。簡單來說:你感覺時間越過越快,是因爲你的大腦處理世界的“幀率”,真的變慢了!
◆ 01 時間的驚天騙局:你的大腦是臺正在“掉幀”的攝像機
要戳穿這個騙局,你先別想什麼“時間”,我們想想“電影”。
我們之所以能感覺到時間的流動,本質上是因爲大腦像一臺攝像機,在對我們的人生進行“錄製”,把一幅幅“心理圖像”連成一部動態電影。
問題的核心來了:
小時候,你的大腦是臺頂配的4K高清攝像機,每秒能捕捉無數幀生動的畫面。單位時間裏信息量爆炸,所以你覺得一個下午都無比漫長。
長大後,你的大腦變成了一臺老舊的、瘋狂掉幀的手機。單位時間裏捕捉到的畫面越來越少、越來越模糊。對於大腦來說,素材少了,故事自然就短了,結果就是“嗖”一下,一天過去了。
這就是爲什麼,你總覺得現在的生活像開了1.5倍速。
◆ 02 兩大元兇,正在讓你的大腦“硬件老化”!
“我好好的,大腦怎麼就掉幀了?”
別急,科學家指出了兩個讓你無法迴避的“硬件老化”原因:
元兇一:你體內的“網線”又長又舊,信號延遲了!
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要通過神經這條“網線”傳到大腦。
童年時,“網線”又短又新,數據傳輸是“光纖速度”。
成年後,身體和大腦結構更復雜,“網線”被拉長了。更要命的是,它還會像用了十年的充電線一樣自然老化、接觸不良。
“網線”一卡,信號延遲,大腦接收新畫面的頻率自然就斷崖式下跌。
元兇二:你眼睛的“快門速度”跟不上了!️
我們的眼睛不是平滑掃描,而是在進行極速的“跳動”(掃視)來抓拍畫面。
研究顯示,年輕人每秒能掃視3-5次,而隨着年齡和疲勞,這個“快門速度”會顯著變慢。
這就像拍照,同樣一分鐘裏:
年輕的你,咔咔咔拍了200張高清照片,信息量爆棚。
現在的你,可能只拍了150張,還很多都是虛的。
對於只看照片數量的大腦來說,照片少了,時間當然就“飛”走了。
◆ 03 比衰老更可怕的頭號殺手:單調的“慣性”
如果說身體變化是“天災”,那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人禍”。
童年,是“第一次”的海洋。
第一次騎車、第一次捱罵、第一次看海……每一次“第一次”,都是一張全新的、值得大腦鄭重收藏的【限定版SSR卡牌】。海量的“新卡牌”塞滿了記憶,自然就拉長了時間感。
成年,是“重複性”的牢籠。
一樣的路線上班,一樣的工作內容,一樣的外賣晚餐。當生活變成“複製+粘貼”,大腦會開啓“節能模式”,直接將這些重複畫面打包壓縮,甚至直接當成垃圾文件清理掉。
最可怕的是現代生活的時間黑洞——短視頻和社交媒體。
你以爲刷了2小時手機,看到了全世界。但在大腦看來,那些算法推薦的、高度同質化的內容,幾乎是同一幅畫面。結果就是,時間過去了,你的記憶日誌裏卻幾乎一片空白,比你的錢包還乾淨。
◆ 04 反向操作:4個“大腦升幀術”,奪回你被偷走的時間!
好消息是,我們能“反向操作”,主動給自己的生活“升幀”!與其被動嘆息,不如主動出擊!
1. 刻意打破慣性,創造“第一次”
每週強制自己做一件新事。去沒去過的公園,點一道從沒喫過的菜,學一句新的外語,用左手刷牙!用“不舒服”的陌生感,給大腦來一次“電擊治療”。
寫到這裏,我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
從今天開始,每一次買飲料,都要買沒有喝過的;
每一次買淇淋,一定買沒有喫過的;
每次喫東西,都找一家沒去過的餐館,而不是次次麥當勞、肯德基;
每次去商場,都去一家新的……
打破所有的慣性,做一個全新的自己!
我覺得尤其是中老年人,都要有這種勇氣。舒適區待久了,我們就變懶了。
2. 練習“活在當下”,關閉自動巡航
喫飯時,別看手機,就去感受米飯的香氣;
走路時,別想工作,去觀察街邊沒見過的野花。
當你把注意力從腦中思緒拉回到五官感受上時,無數被忽略的“新畫面”就會湧現。
3. 保證黃金睡眠,給大腦“清緩存”
一個休息充足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才高。熬夜不僅讓你變醜變胖,更是在加速你大腦的“硬件老化”,悄悄偷走你的時間感!
4. 用“主動探索”代替“被動投餵”
放下手機,去讀一本需要思考的書,去學一項需要動手的技能,去和朋友進行一場深入的交談。主動探索獲取的信息,遠比被動接收的“垃圾快樂”更有價值,更能被大腦珍藏。
記住,時間的質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從今天起,別再讓生活只剩下一條模糊的“進度條”,而是要把它拍成一部值得反覆回味的“典藏版4K電影”。
點個【在看】,把這篇文章發給你最珍惜的那個朋友。
別讓我們在年底回望時,除了“好快”,只剩下一聲嘆息。
參考文獻:
Bejan, A. (2019). Why the Days Seem Shorter as We Get Older. European Review, 27(2), 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