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MIT突破性芯片技術或打破摩爾定律,讓手機變超算

來源: 更新:

今天可能又有一個震撼性的重磅突破,發佈在12月18日頂刊《自然》雜誌上。麻省理工發明了一種新的二維到三維的芯片技術,直接無視摩爾定律,可能會徹底改變芯片構建方式,讓我們的手機變身超級計算機。

爲什麼這項技術可能是大突破呢?我們現在的芯片,就像一個超級大城市,裏面有無數的小房間,也就是晶體管,用來處理和存儲數據。

只是這些房間都是小平房,建造在硅晶圓基板上,換句話說,這是一個二維的巨大城市。我們想讓芯片性能增強,一是增加晶體管,也就是小房間的數量,但現在最大的晶圓也就12吋,30釐米,沒法再擴大芯片城市的面積了。

二是縮小房間面積,把房間數量增多,但現在每個房間已達極限,只有幾個原子大,幾納米,也就是頭髮絲的10萬分之一,很難再縮小了,這就是所謂摩爾定律的極限。

那要怎麼辦呢?聰明如你肯定想到了,那把平房重疊起來,蓋成樓房,變成三維大城市。但這裏有個大問題,蓋樓房的樓板,也就是硅基板太厚了,大約是在微米級別,也就是1000納米左右。

你可以想象你住的房子,一間房子只有3米高,但樓板卻厚達1公里,這蓋8層樓就到珠穆朗瑪峯了,這樓房怎麼蓋啊?

最關鍵是芯片要運算,晶體管之間就必須通過導線連起來才能實現通信,也就是要在樓板上打無數的洞來安裝管線,這叫硅穿孔技術,這些洞必須精確對齊,稍微有點差錯,芯片就成廢片了。

打孔不僅浪費大量芯片面積,還會影響結構穩定性,最要命的是會嚴重影響各層"房間"之間的通信效率。在這樣的城市裏你住2樓,就得坐1公里的電梯才能到達,8層就得攀登珠穆朗瑪峯,這交通通信效率,肯定會讓城市功能大受影響。

而麻省理工這次的突破,就是把樓板厚度降到了幾十米,你說這效率會翻多少倍?

那麼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簡單來說,他們使用了一種叫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s)的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就像三明治一樣,由三層原子構成,一層金屬原子夾在兩層硫原子之間,厚度約在0.6-0.7納米之間。

夾雜金屬鉬的二硫化物可以製成n型晶體管,夾雜金屬鎢的二硒化物則用來製成p型晶體管,從而構成邏輯運算的基本單元。

房間(晶體管)有了,樓板科學家們採用了非常薄的二氧化硅掩膜,厚度爲15納米,再加上絕緣層、電極和溝道層,總厚度約爲35納米。

比起1公里厚的樓板,35米是不是上下樓方便快捷多了?最關鍵的是,在1公里厚的硅基板上打孔,和幾十米的硅掩膜上打孔,成本和難度都會大大降低,這爲實現更密集的三維集成奠定了基礎。

當然,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比喻,實際構建這種芯片仍然非常複雜,需要通過種子沉積、低溫生長、多層堆疊等多項技術,並嚴格控制溫度,才能確保每一層都能以高質量的單晶形式生長。

那麼這種芯片的性能呢,你只需想想就知道了,如果按傳統芯片8層來算,這座芯片城市的高度將和珠穆朗瑪峯一樣高,而MIT這項技術構建的芯片城市,高度就只有300米左右了,這意味着交通(通信)速度和芯片處理速度的巨大提升,以及能耗的極大降低。

而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這種技術可以生長出數十到數百個邏輯層和內存層,這意味着可以把芯片城市建成數百層高的高樓大廈羣,這不就是新德里和上海的區別嗎?

可以想象,麻省理工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意味着芯片性能的指數級提升,還爲人工智能(AI)硬件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未來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甚至是智能手錶,都可能擁有和超級計算機一樣強大的處理能力,同時保持輕薄便攜。另外這種技術還將大幅提升數據存儲能力,讓個人設備的存儲容量可以與現在的物理數據中心相媲美。

所以這項技術是一個重大突破,將可能徹底改變電子產品的未來,這樣說可能一點也不爲過。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雖然以麻省理工爲主,但從論文署名來看,除了一個可能是中文人名外,其餘都是韓國人名,參與機構包括韓國三星及成均館大學,這意味着這項研究是韓美兩國合作的。

最後照例附上論文鏈接,大家可以去批評指正一下。特別說明,文中數據主要參考同一團隊2023年12月發佈在預印服務器的前期論文,以及其他科學文獻。

參考文獻:

Kim, K.S., Seo, S., Kwon, J. et al. Growth-based monolithic 3D integration of single-crystal 2D semiconductors. Nature 636, 615–62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36-9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