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角給你在三次元編織了一場夢

在這場沉浸展裏,他們主動擁抱了最大的不可控變量:人。
上海的七月,盛夏烈日炎炎。西岸美術館的白色前廊同樣陽光刺眼,在拐彎踏入A館展廳的那一刻,我幾乎是本能地停下了腳步——只因眼前光線驟然昏暗,需要片刻來適應。
偌大的空間裏,幾簇暖黃的燈光落在灰色的地板上,或是照亮了中央叢生的綠植和蘑菇,或是籠罩着遠處營帳裏兩位神祕的占卜師。
明暗的分野,先於一切視覺要素模糊了虛實的疆界,好像在向每一位觀展者無聲宣告:這裏即將踏入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實的世界。

高處的指示燈牌並沒能照亮通向其他主題的走廊深處,也更讓人更好奇昏影中的未知
兩天後(也就是這篇稿件發出的7月15日),「2025明日方舟:集成映射——沉浸式線下展」將在這裏開展。
來探班之前,我和大部分博士一樣,幾乎沒法通過信息寥寥的先導預告猜測這場線下展究竟“沉浸”在哪裏。
在第一位玩家來此揭開帷幕前,大家只能通過前瞻情報的隻言片語乃至購票須知,構想它的種種可能:“請勿干擾演出流程”“會有演繹角色干擾您的任務進度”“請尋找合適的解密方式,切勿在參與途中暴力破壞相關設施”……

似乎種種線索都暗示着,相比一般的“拍照打卡展”,它的內容邏輯可能更接近實景密室乃至沉浸式戲劇。
尤其是“會有演繹角色干擾您”一句,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看過一次的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所謂的“沉浸”,即沒有舞臺,而是把觀衆扔進戲劇發生的場景去自行探索。我還記得自己在昏暗走廊裏無聲穿行,牆壁滲出的冷光、木地板的吱響、演員旋身掀起的氣流——一切都近得令人恍惚,好像下一秒我就會成爲劇本里的一行註腳。
當時我沒料到,多年之後,我會在線下、在自己最熟悉的遊戲裏,重新復現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角色、謎題、光影,重新帶我按下了啓動鍵。
1
該怎麼形容「集成映射」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只用最樸素的語言描述,在西岸美術館的A館,囊括了六個以《明日方舟》中集成戰略玩法爲主題的遊玩區域。至於它們的內容展陳形式,則是通過數條精心設計的行動路線,將這幾個區域聯繫起來,用一種全新的、線下的方式呈現遊戲的敘事線。

比如,有一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跟隨幹員水月進入深藍之樹實驗室中樞。
昏暗而寬闊的空間裏,水月站在深藍之樹下,被靜謐的藍色光芒籠罩。廣播裏,一個機械音徐徐宣告:水月將在這裏接受改造,過程將會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帶來極大的痛苦。

燈光映射出水月的內心:紅色是痛苦的改造,黃色的追光象徵與博士共同的回憶,深藍則是大羣的呼喚
這裏演繹的,是衆多博士聞之淚目的第四結局“如星空般深藍”的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劇情:水月經過千億年改造成爲新的初生,也守住爲人的部分,最終淨化了泰拉,這一切都始於和博士的約定。而在漫長的改造時間裏,博士一直陪伴在水月身旁,“直至生命盡頭”。
遊戲內,這段劇情分散在肉鴿的事件節點裏,點到爲止,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但在沉浸展裏,整個過程被延展成了一段大概有五六分鐘的演出,有了更立體細緻的刻畫。
在聽到水月的幹員語音時,博士們大概都會重新體會到這種來自劇情演出的衝擊感。

之後走出展館、回憶這個場景時,我才發現它涉及的要素實在太多了:置景的位置、音視頻素材出現的時機、演員的走位和表演、燈光和實景的結合、對注意力和動線的調動......而最吸引眼球的,還是那棵深藍之樹,它大概有六七米高,直抵天花板,表面紋理細膩、枝梢虯結自然,讓人好奇究竟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稍後,我才從工作人員那裏得知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它確實取材自真實的樹根。
對經典大場景的還原之外,充滿細節的道具展出也沒有缺席。例如對於我這種又菜又愛玩的博士,有着“復活”功能的收藏品可以說是在薩卡茲肉鴿裏的愛用物之一。
但也只有在沉浸展看到了實體的復刻,我才第一次發現,這件藏品邊角上沾着斑駁的血跡。

“拱門”與“呼救”
在偌大的場館裏四處尋找佈景中的彩蛋,對每個參加過《明日方舟》線下活動的博士來說,幾乎都成了慣例。例如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熱水壺,就出現在了某處:

通過後方放置的銅杯,你或許能猜到這是哪個主題
從第一場明日方舟嘉年華,到現在的這場“集成映射”沉浸式線下展,鷹角在現場佈景方面的高規格、高還原和小巧思,一直持續且穩定,爲來到線下的觀衆們製造出新的感受。
例如N館的終末地展區裏,集成工業裝置幾乎佔據了一大半的空間,本身已經壯觀到讓人可以出神地看上好久。移步細看,能抓住目光的,不僅僅有自然作舊的塗裝,還有傳送帶上的貨物。在經過機械“加工”之後,盒子表面的標籤,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更精妙、更容易被忽視的場景設計,體現在對場館空間的極致利用上。
在A館內傀影肉鴿主題區域的入口通道處,拾級而上的過程,與置景、燈光還有地毯的鋪設,一起渲染了前往古堡/地牢的氛圍,引得不少人會在這裏駐足拍照。而如果沒有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幾乎忽略了這是段臺階,這場景是由場館本身的長樓梯裝飾而來。

後來工作人員向我介紹,爲了確保設計的氛圍和燈光效果能夠完整地呈現給博士們,活動花費了較大代價對全場進行了遮光處理
到這裏,這些佈景和設施已經完全足夠構成一個很有質感的“拍照打卡展”了,然而鷹角沒有止步於此。搭好了臺子,這場沉浸展的交互設計,做到了離“主題樂園”更近了一步。
以肉鴿玩法作爲主題,本身就是一個巧妙的選擇。肉鴿的種種特徵,例如探索、選擇分支、個人路徑書寫的獨特故事,都先天的帶有“強代入感”的色彩。

而體驗過後,我覺得之所以要調動密室、沉浸式戲劇等如此形式多樣的交互形式,並非在玩花活,而是力圖把肉鴿的樂趣在線下演繹。
開頭提到的水月肉鴿主題區域,在我看來是互動體驗最豐富的一場,想要看到最終的那場演出,要先經歷一系列現場的“前序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在排隊時受幹員濁心斯卡蒂的邀請扔下骰子,在深海主教西塞羅的實驗室裏破解機關謎題,在深海獵人的塑像前靜駐,被陰暗爬行的鉢海收割者追逐……

擲出骰子,被檢定爲“好運相隨”
而根據每個集成戰略主題不同的故事和機制,這場沉浸展也對交互方式做出了差異化的設計。
例如薩米肉鴿主題,在遊戲內是一場在模因污染的恐懼下深入雪原的探索,於是交互玩法,也就相應地被設計爲在被NPC追逐的同時,尋找隱藏在房間裏的四張密文板,在用電子手環全部激活後成功逃脫。

背景設定爲劇團演出的傀影肉鴿,交互形式則設計爲以觀看演繹爲主,也就包括了與演員近距離對視、擦肩而過的沉浸式演出。兩條不同路線的體驗之後,所有“賓客”都會來到大概有兩層樓高的古堡佈景前,觀看傀影與喉舌的戰鬥演出。在一些瞬間,追光勾勒出傀影決絕的背影,把每一秒都定格成一幅完美的CG。

是的,演員確實會在大概兩層樓高的臺階上進行激烈的戰鬥,某些光線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頂端的小門裏也有置景
對我來說,交互裏的每個流程、能留意到的每個細節幾乎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卻也因此成了最難的描述的部分。
畢竟模棱兩可的概括好像故弄玄虛,事無鉅細的陳列卻又近乎劇透,多少會破壞後來者的體驗。一番糾結之後,我發現這場沉浸展也確實沒法用“類xx”的方式來進行無劇透安利。
因爲一時之間,真的想不到有哪個遊戲IP衍生展覽,在好看之上還能在整個遊玩過程中,持續地帶來新鮮有趣的感受。
作爲持續一個多月的短期展覽,集成映射沉浸展的佈景和建造難免掣肘於客觀條件,不過考慮到前期籌備到實際落地花費的一年時間,以及遊覽途中肉眼可見的成本投入,鷹角確實是用最高的規格,在這個夏天爲玩家打造出了一座期間限定的遊樂園。
2
我私心覺得,這場沉浸感的體驗,對《明日方舟》玩家來說大概是優於大多數主題樂園的——至少在夏天,室內遊玩絕對比在炎熱的戶外好上太多。
更重要的因素在於,總面積一萬多平米的場館內,空間安排很緊湊。起碼兩個小時的遊覽內容量,就連流連於各區域之間的中場時間,也很有體驗感。

“古堡”牆面畫像裏的貴族,會一直嘀嘀咕咕地議論“血鑽”的名聲
到達傀影肉鴿主題區域,正式進入遊玩區域之前,中途會遇見好幾位裝扮成侍者的NPC。在爲我指路、放行或是遞上一張劇團廣告的時候,他們總會彬彬有禮地稱呼我爲“賓客”。
事後回想起來,這些入場前的隻言片語,其實爲後續古堡裏的一系列舞臺劇悄然鋪墊了關鍵的序章。它們讓我有點錯覺,那些戴着面具的演職人員,真的來自於猩紅劇團,誘騙着“博士”步入一場精心編織的、殘酷而瘋狂的演出。

類似的互動細節,幾乎連接起來了整個遊覽過程:在主題區域之間,所有的coser,可能在一百米開外就目光鎖定你,做好互動的準備;所有的staff,哪怕是也正在前往辦公的途中,也會和你擦肩而過時熱情地問候“博士好”。

在我經過時,坎諾特(也許是因爲商店被搶)暫時離開了,不過據見過的朋友描述,NPC還原了開口就是“朋友,買點”的奸商本色
而一些遊蕩在場內的NPC,則會分配給你一些小任務,比如死魂靈,又例如這位“海嗣學者”會邀請你畫出想象中的海嗣,並在之後對着你的信筆塗鴉若有所思地回應說:“看來我還要繼續深入我的研究。”
這些細節讓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之前參加過的若干線下活動。先是大型主題樂園,例如在環球影城,如果9¾站臺上沒有列車長,對角巷的商店裏沒有那些堅持把每位遊客稱爲“巫師”的店員,那麼魔法世界可能除了好看,就只剩“我在霍格沃茨很想你”的呆板。
其次是某些漫畫IP的沉浸展,雖說交互設備多樣、聲光俱全,但staff通常只出現在需要提防觀衆搞破壞的地方閒散地站崗。於是整個流程下來,不過是走馬觀花地點點按按,也就結束了。
人和人之間充滿隨機性的細微交互,總是能在最不經意的地方,參與編織出一個完整、可信的夢幻世界。這讓我想到,在集成映射沉浸展中,如此種種的安排不僅是爲了填充可能的排隊候場時間。

在一處排隊區旁邊,演員和佈景完美還原了肉鴿內經典的“仙人跳”事件“受縛之血”,我發現每個經過這裏的人都會停下來拍照,然後面對少女尋求幫助的祈求,選擇“別找麻煩”
在裝置和精心設計的演出之外,這些“閒筆”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們就像標點符號一樣,和那些大塊整段的體驗,共同連綴成了有着呼吸節奏的有機體。
這場沉浸展的核心,是一個連貫融通的故事。藉此,它構建起了一個自洽可信的世界,讓形式真正服務於內容,賦予了所有交互以意義。
3
回想最開始,我第一次得知這場活動,還是源於朋友一句簡單的消息:

看到這句話,我在腦海裏的打樣其實是《明日方舟》過往的線下活動——即便鷹角只是選擇延續以往的搭建經驗,做一場好看、好拍、好逛的陳列展,也是一個穩妥不出錯的選擇。
但真正來到沉浸展的現場,我更體會到了它的差異和挑戰性。與靜態陳列這一舒適區相比,鷹角主動擁抱了最大的不可控變量:人。
無數觀衆的實時反應、互動選擇等不可預測的行爲,乍看之下似乎爲體驗的完美復現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親身體驗之後,我卻覺得:這份精心設計的“不可控性”,恰恰帶來了最重要的東西。
在體驗薩米肉鴿主題區域前,工作人員曾向我和同行的隊友反覆確認是否可以接受追逐玩法。直到彎腰鑽過捲簾門,進入到昏暗的密室裏時,我都還沒太當回事,心想“也不至於很激烈吧”,悶着頭就開始尋找密文板。
還記得當時我一邊低頭翻找,一邊感受腳下地毯模擬出的雪地腳感,暗自感慨佈景做得真是細緻,身後忽然傳來哇的一聲大叫,轉頭就看到黑暗裏一個冒着冷光的坍縮體朝我急速衝來,嚇得我也大叫一聲,拔腿就跑。

第一人稱視角里,我眼前真的就是這樣的一副畫面
據另一位稍遠處旁觀的隊友說,在我尖叫着抱頭鼠竄之後,NPC好像也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追人和大喊都變得更起勁了。大概是因爲有了氛圍擔當的存在,密室裏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等到順利逃脫後,大家也都忍不住想笑。
這讓我覺得很神奇,因爲在其它那些主打沉浸感的大型主題樂園,我一直有種很難形容的不好意思,連對着演員拍照都有點緊張。但當踏入集成映射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一種奇妙的氛圍共振開始生效。

在薩卡茲肉鴿主題區域裏,當看到虔誠的薩科塔修女跪在聖像前祈禱時,我不由得放慢了腳步、放低了聲音,完全被帶進了肅穆的氛圍裏
類似的變化,並不僅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在我的觀察裏,有幾位獨自前來的預覽觀衆,在最開始或許還略顯社恐,但每當從一個遊玩區域裏出來之後,就好像經過了一輪加工,肢體語言看起來都會更放鬆一點,表情更興奮一點,就這麼漸漸地打開了自己——也有人字面意義上打開了《明日方舟》,自然地加起了好友。
也許是因爲,比起傳統的看、逛、拍體驗,集成映射沉浸展更多地帶來了一種和懂我的人“一起玩”的感覺。而對於觀衆之間合作程度的設計,也恰好處把控在了平衡點上,既能快速打破最初的沉默,但也不會顯得太越過邊界。
提到集成戰略,最近繞不開的一個熱門梗是“我的出租屋裏真的很多蟑螂,但我認識的粥批真的沒有幾個”。

當up主提到集成戰略時,彈幕上飄過一大片“這下看懂了”
這種熱情無處安放的孤獨,一次外向換來一生自閉的不安,恐怕每個日常線下單機作戰的社恐人都曾經歷過。
但在這次沉浸展上,交流的氛圍已然鋪墊到位,把個人名片欻地一下亮到別人面前似乎也不會是一件非常突兀的事。
因此,那些規格和形式上的突破、那些打造IP的野心或許可以先按下不表,這場沉浸展讓我覺得更爲可貴的一點是,它擁有這樣神祕的引力,能把玩家帶到同一個線下空間裏,不止玩梗,也真正的玩到了一起。
共同經歷、共同反應、共同創造記憶,讓這個被熱愛和認同凝聚的社羣,可以更深入地分享快樂,因而也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在走出沉浸展展館時,上海傍晚的陽光依然晃眼。方纔經歷的那段濃縮了驚奇、歡笑、感嘆與共鳴的旅程,顯得更像是大夢一場。
身後這座我心目裏的“主題樂園”,雖然會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後被悉數拆除,迴歸靜謐的空場,但我也已經在期待,鷹角的造夢工程,不會就此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