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警惕騙子用“比兒女還暖”的套路,收割老人養老錢
前一陣,母親迷上直播間購物,購入不少土特農產,無花果乾、紅棗片,還有網上“風水大師”推薦的蓮花貼畫、葫蘆……勸,她也不聽,還說:“小錢,我有數。”
近日,央視新聞曝光“風水大師”精準收割老年人,1400餘人被騙,涉案超4600萬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佈七起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典型案例,“延長壽命”“抑制癌細胞”“包治百病”等虛假宣傳誘使老年人迷信“神藥”,購買“高價低質”產品。圍獵老年人的消費陷阱,有解嗎?
反思:圍獵老年人爲什麼會得逞?首先,技術升級騙術。騙子、不法商販用AI合成話術、私域直播等手段讓騙局更隱蔽,算法精準鎖定獨居、養生需求強烈的老人。母親認爲,自己身體健康就是不給年輕人添麻煩,特別鍾愛養生。其次,認知與監管存在落差。老年人數字素養不足。年輕人看“一眼假”的消息,常被老年人誤判爲真。同時,新業態監管相對滯後,比如,公共直播可追溯錢款流向;私域直播裏,購買鏈接、聊天記錄常被刪除,取證較困難。最後,情感缺失成爲違法者的突破口。騙子用“比兒女還暖”的關懷,填補了老人的孤獨感。
“圍獵陷阱”既掏走了老年人的養老錢,又危害了社會信任資源。何解?其一,頂層設計上,執法層面利劍高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嚴查虛假宣傳,用“罰沒千萬”形成強有力的震懾。其二,執行層面,平臺要築牢技術屏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對異常交易、私密直播精準預警,從源頭掐斷“導火索”。
其三,重中之重則是,從家庭和社會層面,補上對老年人的關懷。這幾天,頻頻給母親轉發“圍獵老年人”的新聞,母親坦言“網上買的東西不好”,開始聽勸了。“數字反哺”、貼心陪伴、平等溝通,讓老人意識到問題所在。社會層面,從居委查訪、社區醫療、基層民警、公益講座等服務層面,做好“觸點”傳播,提升老人“數字素養”。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60歲及以上銀髮網民規模達1.61億人;老年羣體互聯網普及率達52.0%。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解決“圍獵陷阱”是一場衆人與壞人的博弈,也必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監管的“利劍”到平臺的“屏障”,從家庭的“陪伴”到社會的“守護”,各方協同發力,方能爲1.61億銀髮網民安心消費、舒心生活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