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的未來,是“類人”還是“超人”?

來源: 更新:

輕輕觸碰那隻黑色機械手,感受它的細微回應,這是具身智能在嘗試打破莫拉維克悖論。

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人工智能的發展終將面臨一個課題:困難的問題是易解的,而簡單的問題是難解的。換句話說,電腦可以學會代數題、下圍棋,但是要讓它掌握一歲小孩水平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具有物理實體的具身智能,被寄予厚望。計算機視覺、激光雷達、大模型學習訓練……技術賦能與融合,使具身智能擁有了與環境實時交互的能力,實現感知、認知、決策、行動一體化。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前夕,全球首款四臂具身智能機器人昨天在閔行區“大零號灣”揭開面紗,由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建政帶領團隊耗時一年自主研發,則是回答了人工智能領域另一個前沿問題,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未來,究竟是“類人”還是“超人”?

類人或超人,需求倒逼升級

四臂機器人,4只機械臂,一個圓盤底座,從外觀來看與人類相去甚遠,但是在諸多細節上,又精密地模仿了人類結構,比如它有52個主動自由度,即機器人自主運動的能力,結合視覺引導、智能訓練等技術,使這臺機器人的工業精度達到±0.0,能夠進行完美的技術作業。

爲啥要做一個不像人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實際上,高端裝備製造業對這樣的產品有很大需求。近年來,製造型企業的生產線也在迭代升級,不同工藝產線離得越來越近,一個四臂機器人能夠在物流場景起到一個頂倆的作用;此外,工業生產還有操作與檢測同步進行的場景,而且高端裝備的零部件往往都是複雜結構,需要多角度檢測。四臂機器人可以在不同的複雜生產環境裏高效工作,作業範圍與精度都比那些更加像人的機器人要優越。研發這樣一臺機器人,張建政和團隊用了整整一年時間,過程中突破物理設計與智能訓練難關,全部由這家上海本土企業自研完成,成果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再怎麼訓練一隻螃蟹,也永遠跑不出馬的速度。”在張建政看來,四臂機器人“以範式革命解決了人與機器人的痛點”,它不再是“機器奴隸”,而是能很好適應數字化工廠、擁有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體。在接受信息方面,四臂機器人採用多傳感融合技術,能夠識別文字、自然語音和手勢,甚至據此判斷行爲人的情緒;決策層面,四臂機器人的智能決策系統,採用垂類小模型,數據專門針對工業領域,專業性強、反應速度快。

易用性,也是衡量具身智能機器人生命力的重要指標。特別是應用在工業領域的智能體,需求並非如何與人類交互,而是在於如何與人類更好地協作。張建政說,颯智正在突破使用具身智能的“用戶使用門檻”,只要人類能清晰表達需求,機器人就能夠自主接收、理解和行動。

製造到智造,轉型迫在眉睫

具身智能的應用場景,離普通人的生活其實很近。

張建政舉了一個例子,“雙11”期間,某家化品牌的溼巾產品有多個款式和數量,也就對應不同大小和數量的贈品,怎麼做到快速分揀不出錯?如果有一臺四臂機器人,一邊打開包裝箱一邊放產品與贈品、貼好標籤,一系列複雜操作一氣呵成,效率是人類的兩三倍。

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工業製造的人工智能轉型顯得迫在眉睫。

“具身智能入場,將帶來工業製造領域的範式重構。”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微結構實驗室李金金教授認爲,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定製化生產流程,支持小批量、多品種、按需求的柔性生產體系,更重要的是帶來決策層面的變革,降低對人工經驗的依賴,解放人力並提升生產效率,直接增加經濟利潤。

儘管具身智能的發展,也面臨着數據壁壘和人才缺口等階段性問題,李金金依然相信,人工智能終將推動工業製造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徹底轉型,二者加速融合,才能開啓一個智能製造的新時代。

而誕生了四臂機器人的“大零號灣”,正是上海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的重要承載區。近年來,閔行區重點佈局人工智能智造等前沿領域,打造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的完整鏈條,颯智智能正是這條創新鏈上的優秀代表,企業研發的產品在閔行區率先應用,提升了區域內傳統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同時也應用於衆多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生產線。

據悉,閔行區科委已經搬遷至“大零號灣”辦公,正是爲了近距離服務區域內科創企業。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暉說,下一步將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技術轉移平臺、高質量孵化器,開放區內場景資源,進行示範應用和迭代升級,在知識產權、科技金融、人才服務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鏈條的科創服務,形成“科學家敢幹、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良好科創生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