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爸爸給娃起名字,沒注意“諧音”,老師:上課不敢叫
名字雖說只是個稱呼,但要是起不好,那可真能帶來大麻煩。文文爸有個朋友姓夏,給孩子取名“夏克”,上小學前還沒啥,這一上小學,直接讓孩子成了班級中的“小焦點”,老師都無奈表示上課不敢叫,這到底咋回事呢?

孩子上學後,課堂就是“尷尬重災區”。老師上課提問,要是喊“夏克”,這一嗓子下去,全班同學的思緒立馬就被打亂了。大家心裏想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忍不住偷笑,這“夏克”聽起來可不就是“下課”嘛!別的同學還可能會跟着起鬨,故意拉長音喊“夏——克——”,這課堂秩序瞬間就亂套了。

再說說課間,那更是尷尬不斷。同學們課間休息打鬧玩耍,互相呼喊名字的時候,“夏克”一出口,就像有個下課鈴在耳邊響。其他孩子說不定還會調侃:“夏克一來,是不是馬上就要下課啦?”這對於孩子來說,每天在這樣的語言環境裏,別提多難受了。
長期處在這樣被調侃的環境下,孩子的心理肯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一開始,孩子可能只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每次聽到自己名字被喊,就會臉紅。但時間長了,這種頻繁的調侃就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在學校裏,他會害怕聽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不想讓老師同學注意到自己,上課也不敢積極回答問題,生怕又因爲名字被大家笑話。
嚴重一點,孩子可能還會產生厭學情緒。因爲在他心裏,學校不再是一個快樂學習的地方,而是充滿了尷尬和嘲笑。他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都和自己的名字聯繫起來,甚至可能會討厭自己的名字,進而討厭和名字相關的一切場景,比如學校、課堂。
除了“夏克”,還有個明知。文文爸還在網上看到了給孩子取名“史珍香”的,這名字乍一聽還挺文雅,可一讀諧音就成了“屎真香”,這尷尬程度簡直爆表。

孩子上學後,同學們每次喊他名字都像在講笑話,他自己也特別苦惱,每次自我介紹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氣,內心十分煎熬。這樣的名字不僅在學校裏會被同學拿來開玩笑,在生活中的其他場合,比如社交活動、參加比賽等,也會讓孩子陷入尷尬的境地,影響孩子的社交自信和表達慾望。
所以說,爸爸媽媽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可得多留個心眼,以下幾點要注意:
首先,要多讀幾遍名字,看是否有不好的諧音

不僅僅是普通話的諧音,最好也想想家鄉方言裏有沒有不好的諧音。比如有些字在普通話裏沒啥問題,但用方言一讀,意思就完全變了。就像“夏克”“史珍香”,要是不仔細琢磨,還真發現不了它們的諧音問題。
其次,名字的寓意很重要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未來順順利利、有出息,所以取名的時候,一定要選那些寓意積極的字。像“輝”代表光輝,寓意孩子未來能夠發光發熱;“宇”有廣闊之意,希望孩子有廣闊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但要注意,別盲目追求生僻字來體現寓意,不然可能會適得其反。

然後,名字的讀音也不容忽視
朗朗上口的名字,叫起來舒服,聽着也悅耳。可以選擇平仄搭配的字,讓名字有韻律感。比如“劉夢琪”,“劉”是平聲,“夢”是仄聲,“琪”又是平聲,讀起來就很順口。
最後,儘量避免取太大衆或者太潮流的名字
前幾年“梓軒”“子涵”特別火,滿大街喊一嗓子,能有好幾個孩子回頭。雖說名字獨特不代表就好,但太普通的名字也容易讓孩子在人羣中沒有辨識度。不過也別爲了獨特,取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不然孩子以後可能會因爲名字而困擾。

所以說,給孩子取名是一件大事,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爸爸媽媽們可要多花點心思,避開這些“雷區”,給孩子取一個既好聽又有意義的名字。
互動話題:你們身邊也有因爲名字鬧出笑話的嗎?不妨底部留言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