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這麼多年,互動影遊還是《完蛋》最對味
2年前,《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簡稱爲《完蛋1》)出人意料的火遍了整個中文互聯網,並帶動了諸如“浩浩媽”“鄭梓妍”等角色的爆火出圈,成爲了一款被萬千玩家追捧的現象級產品。
昨天,《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2》(簡稱爲《完蛋2》)重回戰場,而它的成績也沒有讓人失望。除了衝上了Steam熱銷榜前十的位置,獲得了“特別好評”的首日評價外,《完蛋2》還憑藉強大的發行能力,得到了Steam首頁大屏與彈窗推薦的大力宣傳,要知道,上一個能獲得這些位置的國產遊戲還是《黑神話》。

而《完蛋2》在社區、直播平臺也引發了新一輪的熱潮。大家都被“大小姐謝珂”“二小姐謝筱筱”等角色的精彩演出所吸引,深陷“情感旋渦”中久久不能自拔,整個社區也全然一幅“勃勃生機”的景象。

對於《完蛋2》來說,這份成績可以說屬實不易。
因爲如今的《完蛋2》所要面對的市場早已和兩年前截然不同——曾經的“藍海開拓者”,如今面對的,是由自己掀起的滔天巨浪。

由成功引發的“混戰”
如果以客觀的角度來審視當年的《完蛋1》,它其實並不是一款完美的作品。
作爲一款互動影遊,《完蛋1》的劇情采用的是標準的“後宮爽文”模板,而只需要點幾下選項,就能推進劇情發展的玩法也顯然沒有什麼深度可言。雖然《完蛋1》至今的玩家評價依舊是“特別好評”,但還是有不少玩家指出遊戲在關卡設計、劇情展開,故事邏輯等方面的問題。

但《完蛋1》當年之所以能出圈,其更多依靠的是對“男性情緒價值”的精準洞察與滿足。爽文式的展開與明顯的“擦邊”暗示,滿足了許多男性玩家對甜美戀愛的想象,精準擊中了他們的興趣點。而這種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科幻片”式劇情,也天生適合在社交平臺進行廣泛傳播與討論。

此外,Steam平臺的包容性也是《完蛋1》能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作爲一個囊括了當今幾乎所有類型遊戲的“大熔爐”,Steam上的玩家不僅規模龐大,同時也足夠垂直與細分,標籤屬性十分強烈。說人話就是,大家上Steam選遊戲,就是看你的“長板”夠不夠長,能否滿足他在某一方面的需求,至於其他地方的不完美,只要不妨礙到遊戲體驗,大家都是相當包容的。

換句話說,《完蛋1》在填補男性情緒價值的首創性決定了它的獨特性,而Steam平臺的包容性放大了它的優點,並掩蓋了其本身所存在的其他問題。
因此,當蜂擁而至的效仿者從短劇/短視頻領域轉型過來後,帶有所謂爽文、擦邊元素的同類產品開始如AI生成般大批量出現,《完蛋1》爆火時所掩蓋的問題纔開始顯現。
在大多數遊戲中,劇情與敘事是圍繞玩家所操控的主視角展開,所有的選擇,後果都是爲遊戲體驗服務;而這些跟風《完蛋1》的作品,基本都是沿用傳統影視的線性敘事,角色服務於固定劇情,而非讓劇情服務於玩家選擇。

稍有不慎,遊戲就會被憤怒的玩家打上“爛作”的標籤
另外,遊戲玩家更追求沉浸式的體驗,對遊戲的質量、細節要求更高,哪怕拋開內容同質化,這些跟風作品在演員演出、服化道、劇本質量、敘事方式、劇情分支上的參差不齊,也很難難博取遊戲玩家的青睞。
所以,儘管在《完蛋1》之後,打着類似標題的同類作品層出不窮,甚至這些產品還會採用各種諸如卷6塊錢低價,赴日邀請“老師們”出演的噱頭進行營銷。但真正能在熱度與成績上與之比肩的作品,僅有如今身陷輿論風波的《情感反詐模擬器》這一款作品。

從《完蛋1》發售至今的這段時間裏,互動影遊市場已經完成了從藍海到紅海的轉變,在形成了一批固定受衆之外,也變得愈發成熟。
總之,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揭示了同一個痛點:互動影遊,最核心的永遠是“遊”。互動影遊的核心競爭力並非“短劇式快消”,而是深度沉浸的遊戲化體驗——這也成爲《完蛋2》破局的終極命題。
《完蛋2》如何破局?
相比於一代致力於構建“親密空間”的都市戀愛題材,《完蛋2》將舞臺搬到了古代,並毅然掙脫了“二人世界”的舒適區,選擇了更深度的“懸疑+戀愛”作爲主題。
玩家將扮演一位滅門慘案的倖存者,深陷商賈小姐、異邦花魁、神祕刺客甚至名門貴女的愛恨旋渦之中。在這裏,家國大義不再是故事背景板,它將會與個體熾熱的愛恨死死糾纏,每一次的抉擇,都可能令整個故事轉向截然不同的軌道。

爲了更好的展現這些愛恨情仇,遊戲的開發團隊提出了“互動產品就像人生,沒有全知全能” 的命題,併爲此在遊戲中埋下了數十條隱藏的線索與故事,而《完蛋2》“情感線”與“懸疑線”雙線並行的故事結構便由此誕生。
這些選擇不再只是平行時間線下的多個故事,而是一次次割捨與抉擇:在有限的時間中,你是會選擇去陪伴心儀的女孩,還是選擇去揭開隱藏在美好表象下的陰謀?專注於愛情,你可能會抱得美人歸,但也可能對身邊的真相與危險視而不見;而執着於真相,雖然能讓你撥開往日的迷霧,但也可能會因此傷害到愛你的人,或者錯過了真摯的感情,甚至孤獨終老……

這並不是什麼說教或者評判,而是開發團隊對《完蛋》特色的清晰認知——在不同路徑與結局的探索中,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除了劇本與故事的改進外,深知當下市場現狀的《完蛋2》還跳出了短劇/短視頻那套“短平快”的打法,選擇投入更多資源,去打磨遊戲的演出質量。
演員陣容上,《完蛋2》採用了“核心老演員+人氣新演員”的組合拳:鍾晨瑤、郭馨鈺等前作演員的保留,既延續了“鄭梓妍”“夏天”“元柒”等角色形象在玩家心中的延續,也保障了IP情感黏性與基本盤的穩定;而王涵等擁有多部互動作品經驗的人氣演員加入,更是精準鎖定了受衆,將其在過往作品積累的玩家信任直接轉化爲對新作的期待。

另外,爲了擺脫“收費短劇”的刻板印象,《完蛋2》這次並沒有“閉門造車”,而是選擇了與業內知名的影視公司進行深度合作。
從劇本打磨、場景搭建、服裝造型設計,到鏡頭語言運用、燈光氛圍營造與演員表演指導,專業團隊的加入與指導讓《完蛋2》的演出與如虎添翼。可以說,相比於依賴“網紅臉”賺快錢,卻因演員缺乏互動影遊的經驗導致表演僵硬、情感斷裂的其他跟風作,《完蛋2》所表現出的演出質量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降維打擊”,這既是《完蛋2》的獨特之處,也同樣是互動影遊區別於傳統影視的核心壁壘。

而在製作層面,《完蛋2》也投入了不少的資源。
對服飾與場景的考據級還原不僅服務於視覺審美,更深層綁定了“國風文化”的消費浪潮,契合玩家對“嚴肅敘事”的進階需求。而對劇本與音樂的數十次推翻重製,則代表着團隊對敘事節奏與情緒調動的極致把控,因爲在“懸疑+戀愛”的複合題材中,音樂需同步敘事氛圍來調動玩家的情緒,任何的違和感都將導致沉浸感崩塌。

最後,當同類作品還在侷限於PC端時,《完蛋2》選擇了PC移動雙平臺的打法,《完蛋2》不僅會登錄Steam,同時玩家們也能在WeGame和移動端上玩到,讓人能更輕鬆便捷的體驗《完蛋2》的樂趣。

可以說,作爲這一細分領域的開拓者,《完蛋2》顯然要比其他跟風者更知道玩家們想要看到一款怎樣的互動影遊。相比於隨便找個劇本拍一拍賺快錢,《完蛋2》完全可以說是有備而來。
結語
早在一個月前的Steam新品節上,《完蛋2》就已經發布了Demo版,並獲得了玩家們一致認可。如今發售首日的火爆,不僅驗證了《完蛋2》的成功,更是對其明確受衆羣體,認真對待內容的又一次肯定。
它用“遊戲邏輯”馴服了“影視敘事”,並在由自身催熟的“紅海”中開闢出了一條新航道,並在大家已經厭倦同質化作品的時候,用遊戲內容與質量,恰到好處的爲玩家們提供了一場沉浸式的互動體驗。
而這種對內容與質量的講究,我想也許正是《完蛋2》能大獲成功的真正原因。
PS:《完蛋2》已正式發售,如果你也對這款互動影遊的佼佼者感興趣,可以前往遊戲商店頁面,一起來體驗一場跌宕起伏的古典浪漫冒險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