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全覽,一文帶你讀懂故宮

建福宮——梨花
要說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當屬故宮。故宮其實就是由衆多四合院組成的超大型四合院。如果我們稱普通的四合院爲中國居住建築典範的話,那麼故宮可以稱得上四合院中最壯觀最豪華的傑作。

故宮衛星地圖
故宮比一般的四合院更加廣闊,建築更加宏偉高大,裝飾更加精巧別緻,規劃更加嚴正規範。故宮裏的等級更加分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故宮可以說是四合院文化、封建王朝等級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精髓的完美結合。

古建屋頂形制分類
說到等級劃分,先說下建築屋頂的形制,有硬山頂、懸山頂(懸山頂與硬山頂區別在於懸山頂山牆屋檐出挑)、攢尖頂(有四角的六角的不一)、歇山頂(俗稱九脊,四條低的戧脊,四條垂脊,一條橫的正脊)和廡殿頂(俗稱五脊,一條正脊加四條垂脊)。
他們有高低等級之分。雙層的也叫重檐,要比單層的高級,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最高等級的屋頂是重檐廡殿頂,故宮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

太和殿
《周禮·考工記》中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故宮的規劃營造部分就是遵守着上面的原則。

《周禮·考工記》圖形
“左祖”也就是午門的東南方向,是以前的太廟,供奉祖先的場所,現爲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右社”也就是午門的西南方向,是以前的社稷壇,供奉天地神和五穀神,現爲中山公園。“前朝後市”意思是以皇宮爲中心,前面設“朝”即“朝廷”,後面設“市”,即“市場”。

那麼“前朝後寢”指的是故宮內部佈局,前朝是以三大殿爲中心的區域,是國家舉辦大典、重大儀式的地方;後寢是以三宮六院爲中心的區域,是皇帝日常辦公和休息,以及翻妃子牌的地方。

除了前朝、後寢。還可以把故宮的建築歸類,更容易理解。

故宮區域標註(可放大觀看)
乾東西五所,是皇子們居住的地方。(東西六宮以北,御花園兩側)
養心殿:自雍正帝入住之後,作爲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及休憩的場所(內廷乾清宮西側)。
齋宮:主要用於皇帝齋戒及準備祭祀等活動(內廷乾清宮東側)。
此外,內廷包括乾隆皇帝爲其退位後所建的寧壽宮區,以及供太后、太妃們頤養天年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配套的有書房、佛堂、花園等多功能場所(藍色區域)。
太子宮的殿區包括:文華殿(明代曾作爲皇太子的宮殿)、南三所區域(明代,被用作太子的居住地之一)、毓慶宮(清代,這裏被正式用作太子的宮殿)、重華宮(這裏不是專門的太子宮殿,但由於乾隆帝還是皇子時曾住於此,隨後地位提升)(黃色區域)
皇子生活區:南三所、乾東西五所、兆祥所。(綠色區域)
御苑:御花園、寧壽宮花園、建福宮花園、慈寧花園。(灰色區域)
廟宇:欽安殿、雨花閣、英華殿、梵華樓、寶相樓等。(灰色區域)
其餘部分有府庫與衙署區。


從故宮午門檢票進故宮。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平面是“凹”字形,是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有“五鳳樓”之稱。

故宮午門
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

道光八年(1828年),叛軍首領張格爾被清軍押解,
送到了北京城,獻俘於紫禁城午門之外。左上角脖子上繫着白練的是張格爾。
民間所謂“推出午門斬首”,純屬是小說家臆構的無稽之談。在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爲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


內金水橋
穿過午門走進故宮就能看到內金水橋,內金水橋有五座,中間的最大規格最高,是御路橋,以前爲皇帝專行。左右四座爲王公百官行走之路。內金水河從故宮西北角進入,蜿蜒曼迴環繞於宮殿建築間,經過武英殿,穿過文淵閣,在故宮東南角匯入筒子河。
“文東武西”
文華殿與武英殿

協和門
先往右(東)走,穿過協和門,就是文華殿了。協和門,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順門,這裏發生過大事是,嘉靖三年(1524年),初登大寶的皇帝朱厚熜,欲追封其生父興獻王爲帝,羣臣爲爭大禮,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

文華殿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爲綠,故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主殿爲工字形平面,前殿爲文華殿,後殿曰主敬殿,殿間以穿廊相連。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在文華殿舉行經筵之禮,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舉行。明設有“文華殿大學士”一職,清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爲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

文淵閣
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文華殿後添建聖濟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後,聖濟殿毀於一旦。乾隆年間,在聖濟殿遺址上修建了文淵閣,也就是清宮藏書樓,閣制仿浙江寧波範式天一閣構置。

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
現在文華殿爲故宮博物院書畫館,年初舉辦的是“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展覽展出了來自國內五家考古文博機構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種類涵蓋玉石器、陶器、骨器等。

武英殿
原路返回,去往西面的武英殿,即所謂“文東武西”,與文華殿東西遙對。武英殿始建於明初,後殿敬思殿,殿間以穿廊相連。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成立大順政權,當時就在武英殿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離京。

武英殿內

五彩魚藻紋蓋罐
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武英殿現爲故宮博物院陶瓷館,主要藏品有漢陶、唐三彩、宋瓷、元青花、明永宣瓷器、清乾隆各種釉大瓶等。
三大殿

太和門

太和殿廣場
看完武英殿,回到中軸線上,穿過太和門便來到了太和殿廣場,迎面而來的是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殿”。清順治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所見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爲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大吻。檐角安放十個走獸,數量之多爲現存古建中所僅見。


太和殿日晷、嘉量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爲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爲長壽的象徵。日晷爲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

《納采禮筵宴圖》
太和殿可不是上朝的地方。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這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

在太和殿廣場接受檢閱的中外軍隊
1918年11月28日,爲了慶祝一戰勝利,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參加閱兵的有各國戰勝國駐華軍隊,太和殿前廣場周圍各國國旗迎風飄揚,一派歡騰景象。

中和殿
中和殿,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二年改爲中和殿。中和殿面闊、進深各位三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屋頂爲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爲銅胎鎏金寶頂。
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

保和殿
保和殿,初名謹身殿,嘉靖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爲保和殿。屋頂爲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賜宴及每科殿試均於保和殿舉行。


乾清門
過保和殿是乾清門。乾清門爲紫禁城內廷(後寢)的正宮門。門兩側爲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長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乾清門東爲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爲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爲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門是連接內廷和外朝的重要通道,過了乾清門就是故宮著名的內廷三大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乾清宮
乾清宮建築規模爲內廷之首,作爲明代皇帝的寢宮,永樂帝至崇禎帝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牀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嘉靖年間“壬寅宮變”就是發生在這裏,嘉靖帝差點被幾個宮女合謀勒死,從此嘉靖帝再不敢回乾清宮居住。
清康熙以前,這裏沿襲明制,自雍正帝移住養心殿後,這裏即作爲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交泰殿
後面的交泰殿,約爲明嘉靖年間建。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鼎,黃琉璃瓦。交泰殿爲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

坤寧宮
坤寧宮,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爲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康熙四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光緒、溥儀帝結婚也都在這舉行。自雍正帝移住養心殿後,皇后也不再住這了,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爲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御花園

錢維城御花園古柏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過了內朝三大殿,最後就是御花園了,也就是宮城中軸線的北端。御花園內建築採取中軸對稱的佈局。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

欽安殿
園內中路是一個以重檐盝頂、上安鎏金寶瓶的欽安殿爲主體建築的院落外,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摛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此外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

絳雪軒
欽安殿內供奉真武大帝(此處不做贅述,詳情點擊:欽安殿)。養性齋與絳雪軒凹凸互補,平面呈凹形,當年宣統皇帝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在宮內時即住在此齋。絳雪軒室外的彩繪別具一格,絳雪軒現爲故宮文創產品的展示地。


萬春亭與千秋亭
萬春亭與千秋亭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這兩座亭子可謂是等級最高的中國皇家園林建築。萬春亭內清代供奉關帝像,千秋亭內清代供奉清穆宗(同治帝)神排位。(御花園內其他建築後期會專門介紹。)

御花園再往北走就是神武門了,神武門是出口,先不出去,往東走,有東六宮:承乾宮、景仁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邊還有西六宮,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和啓祥宮(太極殿)。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作東西十二宮),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庭相對應。
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而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西六宮這些宮殿的形制相近,主要拼的是地段!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嬪妃地位越高,住得離中軸線越近;後來,越受寵,則離皇上的養心殿越近。另外,《周易》中講:東爲陽,西爲陰,陽爲大,故東西宮相比,東宮爲尊。

翊坤宮
東西六宮中,翊坤宮和承乾宮的宮名和位置相呼應,分別取乾清宮和坤寧宮的名稱。“承”爲順承,“翊”爲輔佐。將二宮命名“承乾”“翊坤”,既有承護天地之意,又意味着在這二宮居住的嬪妃要順從皇帝、輔佐皇后。

延禧宮
永壽宮,取其長壽永年之意,“嬛嬛”原型——雍正時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在此宮居住;與永壽宮相對的是永和宮,“永和”取長久和諧之意。鹹福宮之名取《周易》中鹹卦的陰陽交感而得吉福之意;延禧宮,初名長壽宮,清改延禧宮,有迎福請喜之意。儲秀宮意思是內藏后妃秀美如花,是慈禧初入宮居住的地方;鍾粹宮之名爲匯聚精粹之意。景仁宮是康熙皇帝的誕生地。

齋宮

大清受命之寶
這時候可以將視線拉回中線,內廷東、西路,乾清門東走,依次是齋宮、毓慶宮、奉先殿(鐘錶館)。齋宮是爲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現在展出的是“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本次展覽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和田玉精品。

毓慶宮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爲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爲皇子居所。奉先殿爲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兩處尚未開放)

養心殿
乾清門往西爲養心殿。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康熙年間,曾作爲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因爲其地理優勢,自雍正帝居住養心殿後,這裏一直作爲清代皇帝的寢宮,召見羣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爲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羣。(詳細點擊:養心殿)

內廷外東(西)路的養老區
在明清兩朝,皇帝一旦駕崩,他的后妃就要搬家,或是從內廷中路的後三宮、東西十二宮搬出,搬到內廷外東(西)路爲太后、太嬪妃們的養老宮殿去。現在太后、太妃們居住的宮殿區包括慈寧宮區、壽康宮區、壽安宮區,與之對應的是內廷外東路,現統稱爲寧壽全宮。
寧壽全宮
(乾隆花園)

從明朝到康熙以前,內廷外東路只有少量的太嬪太妃宮殿,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爲自己修建的退休後養老的地方,又被稱爲太上皇宮,前後歷時近10年,耗費近144萬兩白銀。寧壽全宮可以說是縮小版的紫禁城,因爲佈局基本上和故宮紫禁城相似。

寧壽全宮也有自己的中軸線,並且也分爲外朝和內廷部分。皇極殿和寧壽宮構成了寧壽全宮的外朝部分。乾隆花園和暢音閣大戲臺也都在寧壽全宮。最南端,皇極門外故宮的九龍壁就這裏。

九龍壁
九龍壁,壁長29.4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於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是“中國三大九龍壁”之一。

皇極殿
皇極殿始建於康熙年間,初名寧壽宮,乾隆年間改名皇極殿,作爲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乾隆帝自太上皇以來,曾於此舉行“千叟宴”。寧壽宮,"寧壽”取自“寧成萬國,壽先五福”。有天下太平,健康長壽之意。乾隆皇帝曾計劃,在歸政後,以太上皇身份在這裏祭神。現爲故宮文物陳列室。

倦勤齋
內廷主要建築有養性殿、古華軒、暢音樓、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景福宮、乾隆花園等。來到這裏其實除了故宮的珍寶,就是乾隆花園,於9月份開放,到時可一飽眼福(詳細點擊:乾隆花園)。


點翠嵌珠石金龍鳳冠
金嵌珍珠天球儀
故宮收藏的清代宮廷珍寶,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內掌管營造的機構——造辦處奉旨製作的,還有一些則是逢年節慶典時地方官吏的朝貢品,這些珍寶大都是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名匠師設計製造,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那麼,內廷外西路包括有慈寧宮區、壽康宮區、壽安宮區等。
慈寧宮區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區平面圖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的最南端,慈寧宮的西南。始建於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名爲臨溪亭、鹹若館。


慈寧宮
慈寧宮花園的北門與慈寧宮是斜對門,明朝慈寧宮爲前代皇貴妃所居。清沿明制,將其作爲皇太后居住的正宮,自崇慶皇太后八十六歲駕薨後,此後慈寧宮再沒住過人,即使後來的慈禧太后,僅在壽康宮小住。慈禧大部分時間住在寧壽全宮。

大佛堂
過慈寧宮的正殿,後面是大佛堂,即慈寧宮後殿,爲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宮衆多佛堂中體量最大者,俗稱爲“大佛堂”。


目前,慈寧宮的正殿、後殿和廊廡都被故宮博物院開闢成立雕塑展。遊客可以在欣賞古建築的同時領略故宮館藏的各個朝代的中外雕塑精品。

壽安門
壽康宮爲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於此,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壽安宮也是皇太后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清初壽安宮閒置無用,康熙曾兩次禁廢太子於此。(暫時未開放)

雨花閣
內廷外西路還有雨花閣、英華殿、中正殿、寶華殿。英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暫未開放)。雨花閣是宮中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處,爲樓閣式建築,外觀三層,一、二層之間靠北部設有暗層,爲“明三暗四”的格局,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暫未開放)。

英華殿
中正殿,爲清朝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中心,1923年建福宮大火,殃及此殿,僅存遺址,2012年中正殿遺址復建工程竣工。寶華殿,是清宮中正殿佛堂區主供釋迦摩尼佛的一處佛堂,現已完成重修(暫未開放)。
建福宮區
建福宮花園

建福宮區域南北院落平面圖
內廷外西路介紹完後,那麼右側主要是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西側的建福宮花園,是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宮廷花園。這組建築分爲東西兩部分,東一組依南北軸線依次排列爲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靜怡軒、慧曜樓,以三組院落連爲一體,其佈局前部緊湊,後部疏朗,三進院落風格各異,錯落有序。

西一組以延春閣爲中心,閣北有敬勝齋相伴,南有疊石相依,西有碧琳館、妙蓮華室、凝暉堂,東與靜怡軒相鄰,形成了以延春閣爲中心的向心型佈局,突破了宮廷花園對稱佈局的格式。1923年6月,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及中正殿等皆焚於火,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連同無數珍寶化爲灰燼。2006年5月,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順利竣工。(暫未開放)

建福宮區域
造辦處及冰窖區
接下來是內務府造辦處及冰窖區。清宮造辦處是清代紫禁城內製造皇家御用器物的專門機構。清初先設於養心殿,後挪於故宮外朝西路內務府以北、右翼門外西北,慈寧宮東南區域,稱爲內務府造辦處,一直沿用至清末。

造辦處爲宮中專司內廷交辦承造各種器皿之處,下設館、處、作、廠等諸多作坊,被稱爲“百工坊”。清宮造辦處彙集了清代國家最優秀的能工巧匠,代表了當時中國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冰窖區
在故宮的隆宗門外,隱藏着四座古老的冰窖,它們是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南北走向,採用半地下拱券式設計。這些冰窖的牆體和拱頂都非常厚實,屋瓦間也填充了厚厚的夯土,確保了極佳的密封和隔熱效果。它們在清代時專爲皇宮儲存冰塊,爲炎炎夏日提供清涼。
南三所

南三所的方位圖
然後是位於外朝東路的南三所。南三所爲一組殿宇的總稱。明朝這一帶有端敬殿、端本宮,爲東宮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擷芳殿”,清康熙年間太子允礽之宮人於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興建三所院落,作爲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寧壽宮以南,故又稱“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嘉慶朝以後多以“擷芳殿”代稱整組建築。
庫府與衙署

爲支持皇宮運作二設立的各類辦公和服務機構,這些機構在紫禁城的不同位置分佈、以保證皇宮的各項行政、財政、倉儲等功能順利進行。以下是紫禁城中的一些主要的府庫與衙署:
辦事衙署:內閣大堂、軍機處、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宗人府。
府庫:內務府、太倉、銀庫、武備庫、造辦處。
其他功能區:御藥房、御膳房、內織染局。


神武門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作爲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神武門,現在正在展出的是“代達羅斯:希臘克里特島的神話”特展,172件(套)珍貴文物及1件現代復原展品展出。這是中國首個米諾斯文化專題特展,一批展品是中國首秀。
結語:
故宮,這座承載着無數故事的古老宮殿,見證了明清兩代皇家的興衰與更迭。每一座建築、每一件陳設,都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