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次神舟問天之旅正式開啓!中國航天傳來系列好消息!
55年前,
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從大漠啓航,
叩開了浩瀚宇宙的大門;
55年後的今天,
也是在這片熱土,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點火起飛,
託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
躍上太空。
長二F火箭託舉神舟二十號升空
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之際,
北京時間2025年4月24日17時17分,
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
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約10分鐘後,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進入預定軌道。
目前,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
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
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飛行任務。
長二F火箭轉運現場
長二F火箭和神舟二十號飛船
分別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和五院抓總研製。
此次任務中,
針對空間站常態化運營需求,
神舟二十號飛船
對軌道艙佈局進行深度優化,
繼續提升艙內空間利用率。
長二F火箭共進行了30餘項技術狀態改進,
進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次任務中,
神舟二十號飛船繼續採用
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
入軌約6.5小時後,
將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隨後,神舟二十號乘組
進駐空間站核心艙,
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太空會師”。
在爲期約6個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多項實(試)驗與應用,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臺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據瞭解,本次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黴菌作爲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
其中,失重性骨丟失/心肌重塑是制約人類開展深空探索的重要醫學問題,斑馬魚實驗將以神舟十八號任務中建立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爲基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明確蛋白穩態對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調控作用。渦蟲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國內首次開展,本項目將從個體水平進一步認識再生基本機制,研究結果有助於解決人類空間損傷等健康問題。鏈黴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次實驗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質和酶在空間環境下的表達規律,爲利用空間環境資源開發微生物應用技術和產品奠定基礎。
截至目前,航天員已在軌實驗了200餘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與應用物資,下行近百餘種空間科學實驗樣品。
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除了開展上述3項生物實驗外,還將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持續開展59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有望在血管化腦類器官芯片培養、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空間製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出征
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傑3名航天員組成。其中,王傑入選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的工程師,從事空間站相關型號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工作。
王傑出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本科就讀於瀋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28歲的王傑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後加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迎接他的首項重任,是解決航天器的微振動難題。
航天器在軌運行時,控制力矩陀螺等設備產生的微小振動,都有可能導致精密儀器成像模糊。“就像洗衣機在高速旋轉進行脫水時,重心會不斷地變化,從而引起劇烈的抖動。”同事張璐用洗衣機的晃動打比方,而王傑要做的,是找到讓“洗衣機”安靜下來的方法。
他白天穿梭於單機試驗現場、高校實驗室,與載荷總體協調、與單機設計師溝通、向同行專家請教;晚上在辦公室建立上百個有限元模型、處理數十萬個仿真測試數據、分析上萬條頻響曲線,確保技術喫透、機理清晰、指標見底。
5年的時間內,王傑不僅完成了航天器的隔振方案,還搭建了自研的仿真系統、設計了地面試驗方案,讓工作更穩妥。
“枯燥?航天工程本就是由無數細節堆砌的奇蹟。”面對提問,他總這樣回答。
這份極致專注,在王傑的督導師苟仲秋眼中正是航天員具備的潛質。“他具備近乎苛刻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將繁瑣的頻譜分析拆解成數百個標準化步驟,連續工作12小時仍保持數據零差錯;面對突發技術問題,他總能用‘航天員級的冷靜’迅速定位癥結。”苟仲秋說,別人遇到難題時會焦慮,但王傑卻始終像進入太空出艙作業的狀態一樣——呼吸平穩,動作精準。
4月23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王傑身着藍色航天服亮相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與記者見面會。王傑表示,大學選擇航天專業,畢業後成爲航天科技工作者,如今又成爲一名航天員,他感到很幸福。
“感謝新時代,讓我們每個人有夢可追,追夢可成!”王傑說。
2022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強調“希望廣大航天青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勇於創新突破,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爲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總書記的回信激勵着航天青年更加奮發有爲。
從書齋到星河,王傑始終保持着兩種身份的交疊:他曾建立的“微振動特徵數據庫”,如今可以用於空間站設備異常診斷;而航天員嚴苛的失重訓練,又反哺他優化了動力學的條件制定規則。就像他的同事陳丹所說:“他將帶着設計師的嚴謹完成從航天器設計到載人飛行實踐的轉變,未來又會用航天員的全局觀反哺工程設計。”
從技術骨幹轉型爲航天員,從專注頻譜曲線的“靜”,到跨界突破的“韌”,王傑的成長正凸顯了中國航天“板凳坐得十年冷”與“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雙重底色。
不止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飛天,今日上午,在2025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啓動儀式上,嫦娥五號、嫦娥八號和天問三號等任務的重磅消息相繼發佈。
繼天問一號之後,我國又一火星探測器計劃於2028年前後啓程。天問三號探測器由着陸器、上升器、服務器組合體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組成,共配置6臺科學載荷。其中,軌道器環火軌道爲約350公里圓軌道,姿態對日定向,設計壽命不少於5年,配置中紅外超精細成像光譜儀和火星全球多色相機;服務器環火軌道爲近火點約400公里環火大橢圓軌道,留軌探測約2個火星年,設計壽命不少於5年,配置沉降ENA極光探測儀和高精度矢量磁強計;着陸器配置超寬帶探測雷達和拉曼-熒光光譜儀。
啓動儀式上,《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面向國際社會發布,共開放天問三號探測器20千克質量資源,包括不超過15千克的軌道器資源和不超過5千克的服務器資源。
月球探測任務也發佈了最新進展:嫦娥八號任務計劃於2029年前後發射,將着陸在月球南極附近萊布尼茨-貝塔高原,與在此之前實施的嫦娥七號任務共同開展科學探測和資源開發利用驗證試驗,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
啓動儀式上,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號任務合作項目遴選結果正式發佈。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1個國際組織的10個項目入選,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機器人暨移動充電站”、巴基斯坦空間與外大氣層研究委員會和國際車輛地面力學學會共同參與的“巴基斯坦月球車”、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的“挑戰性環境智能探索機器人”等。此前,在2023年10月,國家航天局發佈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開放200千克載荷資源用於國際合作。
啓動儀式上還發布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同意6個國家的7家機構的申請,並在現場與來自5個國家的5家機構簽署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借用協議》。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巴基斯坦空間和外大氣層研究委員會、英國開放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7家機構的借用申請通過了審查,可獲取由嫦娥五號任務帶回的月球樣品,開展科學研究。
此外,澳科一號衛星、風雲衛星、中法天文衛星等取得了重要的應用成果,澳科一號空間高精度地磁數據產品、“風雲太空”空間天氣業務系統和中法天文衛星首批科學成果等在儀式上發佈。
———— / END / ————
責任編輯丨陳婷
校對|劉一鳴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內容來源丨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