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花5000元爲外國版“駱駝祥子”逆天改命,小夥7天漲粉超200萬

來源: 更新:

文 | 有書湘湘


28歲的東北小夥杜克,是一名環球旅遊博主,靠拍攝旅遊見聞爲生,可耕耘兩年多時間,粉絲數才2萬餘人,收入微薄。


2024年6月,杜克來到了孟加拉首都達卡,想找位車伕帶他去看當地大學的校園。


可因爲大部分車伕都不會英語,無法交流。


正在他無奈時,一位皮膚黝黑,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的三輪車伕停在他面前,操着流利的英語問他:

“你要用車嗎?”



大喜過望的杜克,以20分鐘6塊錢的價格,上了這位車伕的車。


彼時的杜克沒想到,這場普通的相遇,竟會讓自己7天漲粉200多萬,直播間嘉年華收到手軟。




這位被杜克稱爲“一哥”的三輪車伕,與杜克同齡。


作爲孟加拉30萬底層人力車伕的一員,他每天要蹬13小時的三輪車,時薪卻不足4元,還要養一大家子。


但貧困的生活卻沒擊倒樂觀的一哥,他沒錢讀書,卻通過街邊的廣告牌和廣播,自學了英語。


途中,一哥自覺地擔任地導遊的角色,熱情地向杜克介紹風土人情。


烈日下,他執意爲杜克打傘遮陽,替杜克向攤販討價還價,甚至挺起瘦弱身軀幫杜克阻擋他人的冒犯。


他的真誠和善良,令杜克深受感動。


於是,杜克決定僱他爲自己的導遊,並打算請一哥喫一頓肯德基,以表感謝。


沒想到,一哥卻連連擺手:

“那是富人去的地方,我們窮人不能進去。”



這句輕描淡寫的話,揭開了孟加拉殘酷的階級劃分。


歷史上的孟加拉,曾是莫臥兒帝國的富饒省份,卻在18世紀淪爲英國的殖民地。


後來印巴分治,孟加拉被一分爲二,東西兩地分別歸屬印度和巴基斯坦。


直到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勝利後,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才重獲新生。


儘管孟加拉88%的人口爲穆斯林,但種姓制度的殘餘仍深刻影響社會結構。


比如像達利特這種低種姓羣體,大都只能從事人力車伕、清潔工這種低收入工作,很多場所禁止他們進入。


肯德基這種在國內屬於平民化的快餐店,對於“一哥”們來說,卻是不可跨越的階級鴻溝。




即便飽受不公平待遇,杜克卻發現一哥非常愛國,對自己的祖國抱有極大的信心。


那是杜克來到孟加拉的第三天,此時他已與一哥成爲了朋友。


一哥決定帶杜克回家。


他們穿過塵土飛揚的街道,擁擠的人羣,逼仄的小巷,最後來到一間暗無天日,角落長着青苔的屋子。


這裏就是一哥的“家”,裏面住着幾十名男子,都是像一哥這樣來自農村的底層人民。


屋裏別說傢俱,連牀被子都沒有,大家只能躺坐在地上。


可身處這潮溼陰暗的屋子裏,一哥卻樂觀地跟杜克說:

“跟你們相比,我們國家很落後,但我們在努力發展,這需要點時間,100年,200年……


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請等着我們。”



這段話讓杜克眼眶酸脹,久久不能忘懷。


他彷彿看到在幾十年前,中國也有這樣一羣人,篳路藍縷,滿懷赤誠。


拜訪結束,杜克本想打車回去,可一哥不放心,執意蹬着三輪車,將他送回酒店。


杜克看着面前這個賣力蹬車的瘦弱身軀,決定爲他做點什麼。


他發現一哥雖然每天賣力工作,可卻連一部手機都買不起。


最心酸的是,在爲杜克當導遊期間,一哥無法通過電話聯繫杜克,只能每天早早到酒店樓下守候。


不管杜克何時走出酒店,都能看到一哥蹲守的身影,問他什麼時候來的,一哥總是憨憨一笑,說只等了十來分鐘,生怕杜克內疚。


於是,在孟加拉待的第四天,杜克爲一哥準備了一個驚喜——一部嶄新的手機。


一哥激動得像個孩子,一遍遍說着:

“我愛你,我愛中國,我愛你們。”



這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同齡人,短短几天時間,成爲了莫逆之交。


他們還不知道,命運的轉折即將開始。




兩個月後,杜克再次回到孟加拉的首都達卡,準備拜訪他的好兄弟一哥時,卻聽到了一個令他難過的消息。


原來一哥在長期的高強度工作下,身體出了問題,不得不返回老家博古拉,那是杜克從未聽過的偏遠地方。


如果包車過去,大約需要8000塔卡,摺合人民幣400多塊。


囊中羞澀的杜克,毅然決定坐大巴去。


萬萬沒想到,此去的路程不僅遙遠,還充滿了危險。


當時的孟加拉,因爲政府決定恢復“公務員配額”政策,遭遇民衆大規模的抗議。


公務員配額意味着56%的公務員崗位,需要留給特定羣體。


而孟加拉民衆本就因失業率過高而心生不滿,這個政策更是令他們忍無可忍。


於是由達卡大學生髮起的抗議活動迅速蔓延全國。


當杜克所在的大巴路過一個小城市時,就遭遇到了其中一次激烈對抗。


身邊的當地人阻止杜克拍攝,甚至有人用不懷好意的目光打量着他。


即便杜克已經環球旅遊幾年,經歷過各種突發事件,但此刻依舊直冒冷汗,幸好最後有驚無險。



而一哥得知他的到來,也擔心得一宿沒睡,隔一小時便給杜克打一次電話。


等身心俱疲的杜克,千里迢迢趕到一哥的老家時,一哥的變化讓他心疼。


當初那個積極樂觀,眼神熠熠生輝的青年,此刻形容消瘦,眼裏也失去了光彩。


杜克才知道,一哥患的是慢性膽囊炎,這個病雖然不嚴重,但需要堅持喫藥,且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


這意味着一哥將失去賴以謀生的工作。


但堅強如一哥,拖着病體,說出了馬雲那句名言: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



他勉勵杜克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


一哥告訴杜克,成功不是從1跳到10,而是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眼看一哥已身處絕境,卻依舊鼓勵自己,杜克再也忍不住,他決定幫助一哥。


雖然他當時卡里只剩一萬二,但還是咬牙掏出了5000塊人民幣,爲一哥買了一部電動三輪車。


起初一哥堅決推辭,最終在杜克堅持下接受了這份饋贈。


當兩人坐上疾馳的電動車時,忍不住開懷大笑起來,他們知道,美好的後天終將到來。





新車讓一哥的收入翻了3倍,這個底層青年也終於實現了階級跨越。


曾經的他走進肯德基、醫院,就會被暴力驅趕。


如今的他,能堂堂正正地走進這些場所,再也不用擔心被呵斥,被驅趕。


今年3月9日,杜克發佈的視頻終章裏,一哥主動邀請杜克喫肯德基,469萬點贊湧向這個“從施捨到尊嚴”的閉環。


網友將這段經歷比作孟加拉版《綠皮書》,而一哥的命運更讓人想起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


不同的是,這次故事有了溫暖的結局。


曾經因階級固化蜷縮在命運角落的一哥,如今用他的三輪車載着全家向更好的生活駛去。



而杜克也因一哥,短短一週全網漲粉超207萬,單條視頻播放量破億,再也不用爲生計發愁。


他們的故事,證明了在這個算法統治的時代,真誠與善意依然是穿透流量的最強密鑰。


正如那條百萬點讚的評論所說:


“我們追捧的從來不是完美人設,而是人性最本真的微光。”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