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奧巴馬當部長的朱棣文:50歲首回蘇州老家,稱我是完全的中國人
前言
有這樣一位人物,在科學界他獲得了物理學的諾貝爾獎,在政治方面,他擔任了美國奧巴馬執政期間的能源部部長。
他就是朱棣文,一位即使從小生活在美國,卻對中國很是嚮往,但是朱棣文卻直到50歲纔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完成了自己尋根之路。
站在家鄉的路上,他堅定的表達了認爲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朱棣文一個連中文都不發完全說清楚的人,卻對故鄉有着沉重的感情,讓人感到非常好奇。
跨界科技與政治
朱棣文從小比較頑皮,動手能力非常強,時常用玩具,拼裝出想象中的各種模型,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動手。
使得朱棣文漸漸不滿主模型的拼裝,而是用真實的零件試着拼裝出什麼物件,那個時候,他房間幾乎堆滿了零件。
朱棣文有關物理學的知識就是這樣積攢出來的。
加上上初中時,朱棣文遇上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物理老師,讓他完全感受到物理學的魅力與樂趣。
在大學專業的選擇上,朱棣文毫無意外的選擇了物理,原本他的父親想要他選擇建築學的,因爲他父親認爲他的圖紙畫的非常好,可以在建築學上傑出的表現。
但朱棣文對學習物理的心非常堅定,不受任何人的干擾,也正是這份堅持,讓未來的朱棣文得到了諾貝爾獎。
大學中的朱棣文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每天就是學習知識,不懂得可以和老師或同學討論,並動手實驗一些理論。
就這樣朱棣文的大學時光結束了,選擇攻讀伯克利的研究生,成功入學後,拜入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物理學教授。
正是這個教授,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更是十分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教授的身邊,朱棣文度過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九年時間,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識積累。
畢業後的朱棣文進入貝爾實驗室,一個美國非常出衆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中,朱棣文主要負責對原子展開研究。
當時的物理界雖然可以證實原子的存在,但是一直無法成功捕獲,因爲原子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整個物理界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一個物理教授甚至在退休的時候,仍然無法完成對原子的捕獲,在離開實驗室前,對朱棣文說,捕獲原子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接過研究的朱棣文原本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直到在一個冬天,朱棣文走在雪地上,聽見有人說,太冷了感覺行動都變緩了。
這句話給了朱棣文靈感,原子速度快導致無法捕獲,那麼將它的速度降下來不就可以了。
這個想法同樣得到了實驗室衆人的認可,於是衆人便開始對如何降低原子速度的方法進行實驗。
很快,讓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技術,被成功研發出來,用六道激光,從不同的方向照射原子,讓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附近,從而減慢原子的速度。
試驗成功後,朱棣文將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各大實驗室紛紛根據他的論文,研究出進一步的方法。
這一研究結果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其他領域的進步。
獲得諾貝爾獎的朱棣文沒有停下自己的研究學習,他有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清潔能源。
朱棣文清楚的知道,如果等環境出現問題再研究清潔能源怕是來不及了。
再受邀擔任實驗室負責人的朱棣文,便開展了對清潔能源的研究,此時正是奧巴馬競選總統的時機。
而奧巴馬爭取美國羣衆選票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宣佈,他上任後會加大對清潔能源的研究。
朱棣文的研究方向完全符合奧巴馬的需求,於是在奧巴馬上任後,便決定用朱棣文當能源部的部長。
自此,朱棣文成爲第二個以華人面孔擔任美國部長的人。
但在科技與政治獲得如此高的成就的朱棣文,同樣有着一大遺憾,那就是對中文的瞭解不多,只能用漢字寫出自己的名字。
不可遺忘的故鄉
朱棣文對故鄉的遺憾,來源於他的祖父,祖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將有關故鄉的故事,並反覆的對他說,不要忘了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可是由於當時世界格局的特殊,朱棣文的祖父在生前沒有辦法回到祖國,只能將回國的希望託付給了朱棣文。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二年,朱棣文第一次踏上回國的旅程,到了家鄉後,他發現當地有很多人在歡迎他。
此時的朱棣文已經50歲了,第一次面對故鄉,他覺得非常開心,在故鄉期間,他非常注重當地的教育。
甚至想要捐贈一所希望小學,朱棣文表示,這也是父親的想法。
2000年的時候,朱棣文攜帶妻子再一次回到家鄉,去往太倉祭祖。
這一次的的朱棣文,見到了自己非常多的親戚,幾人在見面後,由他的表妹一一介紹。
這次的見面,朱棣文還得到了兩張祖父年輕時候的照片,這讓朱棣文覺得非常開心。
並且,這次回國,朱棣文看見了以他爲名的小學,朱棣文小學。
但是在每次的交流中,朱棣文都爲自己不能用中文來交流感到非常遺憾。
朱棣文在小時候,祖父考慮到他們生活在一個英語的氛圍中,說中文的機會非常少,爲了避免以後將中文遺忘。
祖父特地將朱棣文送入到一箇中文的補習班,可是當時的朱棣文因爲不喜歡文科學習,便沒有很認真,導致現在對中文的運用非常缺乏。
結語
朱棣文在採訪中多次表達出,自己雖然出生在美國,但是卻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國人,至少基因時完全屬於中國的基因。
朱棣文的人生軌跡是一部獨特的傳奇,他從學術巔峯走向政治的舞臺,又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迴歸血脈的家鄉。
朱棣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家鄉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讓我們無論在何方都不會忘記自己來時方向的文化根源。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無論我們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9年07月16日報道:“我們的根在中國”——專訪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
新華日報2017.05.16 07:09報道:“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