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天津退休夫婦的美式家,才懂什麼叫高級不裝

來源: 更新:

退休後最幸福的事是什麼?

有人說環遊世界,有人說含飴弄孫,但對天津這對退休夫婦來說,大概是推開門那刻,被暖黃陽光和胡桃木香包裹的歸屬感。

最近刷到他們家的裝修分享,136平四室一廳的美式風,沒有浮誇的水晶燈,也沒有複雜的雕花背景牆,卻把“高級感”藏進了每一處日常——原來好的家,真的能讓人一眼就想住進去。

這戶美式家,藏着多少“反套路”設計?

這戶人家的戶型不算大(套內115平),但裝修效果卻比很多大平層更顯寬敞大氣。

關鍵就在於他們抓住了美式風格的核心:用統一的材質和色調做基底,用細節設計提升質感。

全屋傢俱都是咖色胡桃木,從客廳沙發到餐廳橢圓桌,從臥室牀尾櫃到書房轉椅,木質的天然紋路和沉穩色調像一條隱形的線,把四個房間串成了一個整體。

參考資料裏提到,美式風格尤其講究實木傢俱的選擇,胡桃木、橡木等材質能呈現自然質地,搭配線板門片和特色五金,最能體現復古情懷。

這戶人家顯然深諳此道,連廚房電器櫃和衛生間浴室櫃都用了同色系,連金屬把手的方形線條都保持一致,這種“不跳戲”的統一感,比堆砌昂貴材料更顯高級。

客廳的設計更讓人眼前一亮。

沒有大理石背景牆,沒有複雜的吊頂,牆面刷了暖調乳膠漆,用石膏線勾勒出方形線條做裝飾——這種“減法設計”反而讓空間顯大了。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胡桃木地板上,搭配幾盆綠葉植物,整個客廳像被裝進了一杯溫熱的拿鐵裏,暖而不膩。

參考資料裏提到,美式客廳講究“簡潔明快”,尤其注重光線與材質的平衡,避免沉重感。

這戶人家的大窗戶和通鋪木地板,正好符合這一點:光線是最好的濾鏡,木質是最暖的底色,兩者一結合,再簡單的佈置都有了故事感。

退休夫婦的“實用主義”,纔是裝修的終極答案

很多年輕人裝修愛追“網紅風”,但這對退休夫婦的家,卻藏着最接地氣的生活智慧。

比如餐廳和書房之間的摺疊門——平時打開,兩個空間連成一片,喫飯時能和書房看書的老伴兒說說話;關起來,又能給各自留一片安靜天地。

這種“可開可合”的設計,比固定隔斷靈活得多,也更符合退休後“既親密又獨立”的相處模式。

廚房的“掛壁收納”更是神來之筆。

7平米的L型廚房,塞下冰箱後操作空間本就緊張,他們卻把調料、廚具、紙巾全“掛”在了牆上:調料架貼在牆面,紙巾盒裝在吊櫃下方,連微波爐都收進了靠牆的電器櫃。

參考資料裏提到,美式廚房雖然講究開放式設計,但小空間更需要“功能最大化”。

這戶人家沒有強行做開放式,而是用“上牆”的方式解決雜亂,既保留了做飯的煙火氣,又讓檯面清清爽爽——畢竟對退休夫婦來說,“好收拾”比“好看”更重要。

衛生間的乾溼分離也值得借鑑。

面積小不是問題,關鍵是把洗衣機“嵌”進浴室櫃,臺盆下方留空放髒衣籃,鏡櫃裏塞滿洗漱用品,連馬桶旁都裝了掛鉤掛毛巾。

這種“見縫插針”的收納,讓原本侷促的空間有了呼吸感。

參考資料裏說,美式風格注重“實用與舒適”的平衡,尤其在臥室、衛生間等私密空間,功能性往往排在第一位。

這戶人家的設計,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小空間大滿足”。

爲什麼退休夫婦的家,反而成了年輕人的“裝修模板”?

刷評論區時發現,很多年輕人留言:“這纔是我想要的家,不裝不炫,住着舒服。”這恰恰反映了當下裝修審美的變化——比起“網紅打卡感”,人們更想要“生活歸屬感”。

美式風格之所以能在這戶人家“落地生根”,正是因爲它既保留了歐陸風格的貴氣(比如胡桃木傢俱的質感),又融合了美式的自在(比如簡潔的線條、實用的收納),正好契合了退休羣體對“有品質的煙火氣”的追求。

更難得的是,這戶人家的裝修沒有“爲風格而風格”。

他們沒有照搬美式的“大沙發+壁爐”,而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書房放了綠色沙發,臥室做了一櫃到頂的L型衣櫃,連窗簾都選了和傢俱同色系的咖色——這種“本土化改造”,纔是美式風格在中國家庭的正確打開方式。

參考資料裏提到,美式風格本就是“混合風格”,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最適合根據居住者的需求靈活調整。

這戶人家的設計,正是對“風格服務於人”的最好詮釋。

最後想說,好的裝修從來不是“抄作業”,而是“寫自己的故事”。

這對退休夫婦的家,沒有昂貴的建材,沒有複雜的設計,卻用統一的色調、實用的細節、溫暖的光線,把115平的空間變成了“幸福的容器”。

或許這就是裝修的終極意義:不是爲了別人的點贊,而是爲了推開門那刻,能笑着說一句“回家真好”。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