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海這對退休夫妻的家,我懂了:乾淨,纔是最高級的裝修!

來源: 更新:

你見過最治癒的家是什麼樣?

不是華麗的水晶燈,也不是昂貴的大理石,而是一推門就撲面而來的乾淨感——上海這對退休夫妻的家,用十來年的生活智慧,把老房子過成了詩。

沒有大動硬裝的豪橫預算,沒有追趕潮流的刻意設計,他們用“整潔”“實用”“有溫度”三個關鍵詞,重新定義了普通人的理想晚年居所。

老房新生:退休夫妻的“乾淨哲學”藏着生活智慧

這對夫妻住的是老房子,房齡十來年,硬裝上幾乎沒改動。

但走進門的瞬間,你會被滿室的溫馨感擊中:棕色木地板通鋪到每個角落,大白牆素淨得像一張未寫完的詩稿,櫻桃木傢俱泛着溫潤的光,白色亞麻沙發像朵雲落在棕調空間裏,連空氣都帶着股“剛擦過地板”的清冽。

最讓人驚歎的是,家裏有小孩,卻幾乎看不見雜亂——電視牆被兩面大書牆取代,封閉式書櫃杜絕了落灰;樂高收納櫃和沙發區巧妙分區,孩子的玩具、書本都有“專屬位置”;廚房用了幾十年,原木色櫃門依然清爽,檯面上的蔬菜水果擺得像電影畫面。

這種“乾淨”不是靠每天瘋狂打掃,而是藏着巧思:比如捨棄傳統電視櫃,用書牆替代,既滿足閱讀需求又減少積灰;比如全屋傢俱統一材質,視覺上先“整齊”了一半;再比如陽臺種滿花草,用自然生機沖淡“刻意整潔”的距離感。

參考上海其他退休家庭的改造案例,這種“減法設計”並不少見——65平老房改日式養老房時,設計師用無拉手鞋櫃、鏤空端景櫃解決收納;130平老洋房改造,夫妻二人堅持“保留上海風韻”,用復古木作和通透佈局讓空間“越住越舒服”。

原來,真正的乾淨不是“一塵不染”,而是“萬物各得其所”。

從“住房子”到“過生活”:退休羣體的家居審美正在悄悄升級

這對夫妻的家走紅,本質上是擊中了當代人對“理想晚年”的共鳴。

過去,提到“父母裝修”,總繞不開“老氣”“土味”“不好用”的標籤:紅木傢俱佔滿客廳,小黑廚房轉個身都困難,十字繡掛畫掛了二十年。

但現在的退休羣體不一樣了——他們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更懂“舒適”比“面子”重要;他們見證了時代變遷,審美里既有傳統情懷,又有現代包容;他們退休後有更多時間經營生活,家不再是“睡覺的地方”,而是“心靈的港灣”。

上海近年的老房改造案例就是最好的印證:60歲夫妻把130平老洋房改成“進化版老上海風”,一人做飯、一人看書,共享天倫;94平老房變身日式原木風,四分離衛浴、貓咪櫃、手辦展示區,把興趣愛好都“裝”進家裏;還有新中式退休宅,圓形餐桌配綠植,抽象畫點綴牆面,每一餐都像在“赴一場美學之約”。

這些案例裏,“實用”和“審美”不再對立——通頂收納櫃解決儲物焦慮,開放式書牆替代電視成爲家庭C位,原木色、白色等低飽和度色調讓空間“越看越舒服”。

正如一位參與過退休家庭設計的設計師所說:“現在的老人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他們要的不是‘別人覺得高級’,而是‘自己住得舒服’。”

乾淨的家,藏着對生活最鄭重的儀式感

網上有個高贊評論:“看他們家,突然懂了什麼叫‘把日子過成詩’——不是多有錢,而是願意花心思。”這對夫妻每天早起拖地,直到能躺地上打滾才滿意;他們爲孩子做書牆,爲自己留沙發閱讀角;陽臺的花草、廚房的蔬果,連擺放都帶着“認真生活”的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不是作秀,而是對平凡日常的尊重——就像上海94㎡老房改造裏,屋主把潮玩、貓咪、健身區都“塞進”家,讓每個空間都有故事;也像60㎡老洋房裏,夫妻把香水收藏、鋼琴、壁爐都變成生活的註腳。

在“斷舍離”“極簡風”盛行的今天,這對夫妻的家給出了另一種答案:乾淨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有需要的,且擺整齊”;高級不是“花大錢”,而是“花心思”。

當我們討論“理想退休生活”時,或許答案很簡單:一間能讓人進門就放鬆的屋子,兩個能一起喝茶、看書、收拾家的人,和無數個被認真對待的日常。

上海的老房子裏,藏着無數這樣的故事——它們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蛻變,更是一代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堅守。

當城市在“兩舊一村”改造中加速更新時,這些“小而美”的家,正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我們:最好的裝修,從來不是“裝給別人看”,而是“裝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