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江蘇50歲退休阿姨的家,我突然懂了:乾淨纔是頂級的生活儀式

來源: 更新:

最近刷到一條視頻,徹底被治癒了——江蘇一位50歲退休阿姨的家火了。

鏡頭裏沒有豪華的裝修,沒有堆砌的擺件,只有一塵不染的木地板、整齊的原木書架、開得正好的綠植,還有陽光透過白紗簾灑在餐桌上的溫柔。

彈幕裏全是“這纔是家該有的樣子”“看了突然想回家收拾屋子”的感嘆。

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來最高級的生活儀式,從來不是多貴的傢俱、多潮的裝飾,而是把日子過成“乾淨”二字。

阿姨的家憑什麼讓人“一眼治癒”?藏在細節裏的生活哲學

走進阿姨的家,第一感覺就是“清清爽爽”。

客廳通鋪的木地板每天早上被拖得發亮,大白牆沒有多餘裝飾,一張沙發配一個原木書架,代替了大多數家庭的電視牆——她說“不看電視,就愛翻書”;餐廳的大圓桌用了好幾年,邊角沒一點磕碰,旁邊小餐櫃上擺着綠植和鮮花,生機盎然;臥室更簡單,大白牆、木地板、黑色衣櫃,連牀側的小物件都擦得能照見人影。

這些細節背後,是阿姨堅持了幾十年的生活習慣。

她年輕時就愛乾淨,退休後更把“打掃”當成了每天的“開場儀式”:早起先拖地,再擦窗臺、整理書架,最後坐下來喫早餐。

“家是心的歸處,收拾乾淨了,人住着才踏實。”她在視頻裏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戳中了無數人——我們總說“沒時間收拾”“隨便過就行”,可阿姨用行動證明:乾淨不是“費時間”,而是“省心情”。

網友吵翻了:這是“過度整潔”還是“生活智慧”?

阿姨的家走紅後,評論區分成了兩派。

有人羨慕:“這哪是家,分明是治癒系樣板間!”“退休後能活成這樣,太有福氣了”;也有人疑惑:“每天打掃不累嗎?”“這麼幹淨,住起來不彆扭嗎?”

其實答案藏在阿姨的生活狀態裏。

她不是爲了“乾淨給別人看”,而是享受“收拾”本身。

就像她所說:“擦桌子時,能把白天的煩心事擦掉;整理書架時,能把心裏的亂麻理順。”心理學上有個“環境決定論”:一個人所處的物理環境,會直接影響心理狀態。

雜亂的家會讓人焦慮,而整潔的環境能讓人平靜——阿姨的家,就是最好的印證。

更值得關注的是,阿姨的“乾淨”不是“斷舍離到極致”,而是“實用又有溫度”。

她的餐櫃沒有花哨設計,卻能放下所有常用餐具;沙發旁擺着綠植,不是爲了拍照,而是“看它們長茂盛了,心情就好”;原木傢俱選耐髒的深棕,餐椅選好擦的皮質,連窗簾都用了透光不透人的白紗——所有細節都在說:“我要住得舒服,不是擺着看的。”

這屆網友爲什麼被“乾淨的家”戳中?藏着當代人的生活焦慮

仔細想想,阿姨的家能火,本質上是擊中了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現在的年輕人,白天擠地鐵上班,晚上癱在沙發刷手機,家裏堆着外賣盒、沒洗的衣服、積灰的快遞盒;中年人更累,工作、孩子、老人三頭顧,家裏永遠“剛收拾完又亂了”;就連退休的長輩,也常被“帶孫子”“跳廣場舞”填滿時間,哪有精力“每天擦窗臺”?

可阿姨的家像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矛盾:一邊羨慕“乾淨治癒”,一邊用“沒時間”“沒必要”自我安慰。

但阿姨用行動證明:“乾淨”不需要多複雜的技巧,不過是“每天多花10分鐘”——早起拖拖地,飯後收收桌子,週末整理下書架。

這些“小事”,恰恰是對抗生活瑣碎的武器。

有位網友的評論特別扎心:“看完阿姨的家,我低頭看了看沙發縫裏的瓜子殼,突然有點想哭。不是哭她的家多好,是哭自己把日子過成了‘湊合’。”是啊,我們總說“等有錢了換大房子就好了”“等退休了再享受生活”,可阿姨用50歲的家告訴我們:生活的質量,從來和“有沒有錢”“多少歲”無關,只和“願不願意用心”有關。

最後想說說,阿姨的家最打動我的,不是“一塵不染”的表象,而是她對生活的“認真勁兒”。

退休不是“躺平”的開始,而是“爲自己活”的新起點——她不追劇、不刷抖音,卻把“打掃”過成了儀式;她不買奢侈品、不追潮流,卻用原木、綠植、白紗,把日子過成了詩。

或許我們不必照搬阿姨的“乾淨標準”,但至少可以問問自己:今天的家,有沒有比昨天多一分整潔?

今天的心情,有沒有因爲收拾了一個小角落而更晴朗?

畢竟,能把“打掃”過成儀式的人,從來都不是“愛乾淨”,而是“愛生活”。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