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事件牽出另一名受害者,如今的他,已是身價過億的武打明星

來源: 更新:

#頭號創作者激勵計劃#

撰文/劉點點

編輯/1號嘮嗑員

曾被武術迷視爲聖地的嵩山少林寺,近期因爲住持釋永信再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陳木勝執導的電影《新少林寺》拍攝時。

當時已是少林寺住持的釋永信,就曾利用手中的權力。

讓一位曾爲少林寺做出過貢獻的“爺爺輩”的弟子,被迫降級爲“孫子輩”。

這個人就是出身少林寺的第32代武僧、法號爲“行宇”的釋行宇。

現在他已改名叫釋彥能,如今已是身價過億的武打明星。

但這被迫改名的“屈辱史”,卻一直讓他無法忘懷。

一、

要論輩分,釋彥能可是比釋永信高了一輩。

當年,釋彥能是少林寺第32代武僧,拜少林寺武僧隊總教頭德揚禪師。

也因此有了“行宇”這個法號。

從現在常見的少林寺輩分來看,從第31到第35輩分別是德、行、永、延、恆。

釋彥能的法號“行宇”爲第32代弟子。

而新中國成立後的少林寺第一任住持是釋行正。

所以從輩分上講,釋彥能與釋行正是同輩人。

而釋永信從輩分上看,比釋彥能小一輩。

釋彥能在少林寺時,釋永信還只是一個知客僧,理應叫釋彥能一句師叔。

如今,成爲住持的釋永信卻拿起了架子,必須要讓釋彥能自己降輩分,否則就別想演《新少林寺》這部電影。

當時,陳木勝導演籌拍電影《新少林寺》,想邀請已有名氣的釋彥能參演。

正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準備開拍時,突然有一天,釋彥能接到一個電話,說少林寺不讓他參演。

這讓釋彥能摸不着頭腦。

他一個正經少林寺出身的武僧,爲何不能出演一部講少林寺故事的電影?

電話那頭支支吾吾,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後來少林寺那邊甚至說,這電影誰演都行,就是釋彥能不行。

直到釋彥能聯繫到負責對接少林寺和《新少林寺》團隊的聯絡方傅華陽後,他才知道。

這背後主導一切的人就是住持釋永信。

而理由竟然是,因爲釋彥能是“行”字輩,而釋永信是“永”字輩。

這回來見到住持該怎麼稱呼?

是叫師傅,還是叫什麼別的,讓人看了笑話。

這個理由讓釋彥能憤怒同時也哭笑不得。

他無奈地說:“那時的少林寺有自己的小圈子,也很勢利。”

當年釋彥能在少林寺時,作爲武僧曾代表少林寺出國演出。

全世界多國的領導人來少林寺參觀,釋彥能也是當代表和他們進行文化交流。

少林寺的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釋彥能的身影。

就連少林寺禪堂掛的那些畫,都是釋彥能親手釘上去的。

現在,釋永信一句話,就剝奪了他參演《新少林寺》的權利。

更加諷刺的是,如果釋彥能想要參演,少林寺有個要求。

就是把釋彥能的“行”字輩降成“延”字輩。

這樣就比釋永信的“永”字輩低了一輩。

聽到這個要求,釋彥能一下就氣炸了。

但少林寺方面就是一步不讓。

就連陳木勝導演都去勸慰他說,一個電影而已無所謂,下次我的戲肯定還找你。

但是釋彥能就是咽不下這個口氣,《新少林》他必須要演。

爲了能夠參演,釋彥能只好忍氣吞聲,把名字從“釋行宇”改成了“釋延能”。

爲此他還特意給他的師傅德揚禪師打了電話。

德揚禪師只說,只要是爲了成全你的理想,這都無所謂。

降了輩分,戲就能拍了。

他感慨地說:“‘能’字我要求的,輩分是少林寺要求的,32代變成34代,爺爺變孫子,降了兩輩,降了就拍了。”

但改名字這事已經成爲了釋彥能心裏的一個結。

後來釋彥能也沒再把名字改回去,而是把“延”字改成了“彥”字,成爲了如今的釋彥能。

二、

儘管因爲被迫改名這件事,釋彥能覺得心裏憋屈。

但在他的心中,少林寺仍是他人生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如今能成爲身價過億的武打明星,一切都要從他和少林寺結緣開始。

1978年,釋彥能出生在山東章丘的一個警察世家,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一名警察。

然而,釋彥能卻沒有選擇家族的道路,而是因一部電影改變了他的一生。

1982年,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在內地上映。

1角錢一張的票價創下了1.6億元的票房紀錄,放到現在簡直無人能敵。

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成爲了無數少年中國武術的啓蒙,讓人對少林寺心生嚮往。

釋彥能自然也不例外。

當年從電影院出來後,熱血澎湃的釋彥能就開始在大街上翻跟頭,一不小心還把牙齒都磕掉了。

《少林寺》彷彿有一種魔力,深深吸引住了釋彥能。

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顆正在蓬勃發芽的中國武術和電影夢的種子。

1990年,只有12歲的釋彥能懷揣着熱情,決定去少林寺學武。

這個決定遭到了家裏人的強烈反對。

但下定決心的他,憑藉着無畏的勇氣獨自一人來到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釋彥能說,那趟載着他的綠皮火車,一發動,恍惚間就過了十幾年。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順利。

因爲少林寺不收他,釋彥能只好在先在山下的武術學校安頓下來。

但這並沒有磨滅掉釋彥能的決心。

爲了能進入少林寺,釋彥能決定先回山東去找他的一位同學。

這位同學的哥哥恰好就在少林寺,最終幫着釋彥能勉強進入少林寺修行。

後來拜少林寺武僧隊總教頭德揚禪師,有了“行宇”這個法號。

好不容易進入少林寺習武,釋彥能無比珍惜在少林寺的每時每刻。

但嚴苛的修行也考驗着這位少年的心智。

少林寺的生活並沒有想象中武俠世界的瀟灑與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艱苦的生活以及日復一日的練功。

一開始,釋彥能只是俗家弟子,每日就是早課晚課、喫齋唸佛,一點都沒學到少林功夫。

但釋彥能怕丟臉,不想就此離開。

直到後來少林寺招武僧,釋彥能被選中進了武僧隊,開始了在少林寺真正的功夫生涯。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釋彥能日常的生活狀態。

清晨起牀,做完雜活後就開始練功,一練就是十幾個小時。

沒有業餘時間,沒有任何娛樂項目。

少林寺的生活考驗着釋彥能的身心。

釋彥能回憶在少林寺的那段日子,感慨道自己冬天從來沒穿過棉褲、棉襖,都穿夏天的衣服,冷了就練功。

洗澡、洗頭、洗臉更是隻用一塊肥皂。

清晨起牀後,先做粗活,然後就開始長達十幾個小時的練功,體力經常透支。

好不容易到晚上可以休息,釋彥能還需要繼續練一些功法。

那個時候,釋彥能在少林寺的生活更是清貧。

每個月的生活費不到30元,平均每天只能花不到一塊錢。

但這正是這段經歷,培養了釋彥能超越普通人的意志品質。

少林寺的經歷教會釋彥能什麼是堅持。

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武打明星夢,讓他最終可以觸及到自己的夢想。

三、

2003年,命運向釋彥能拋來了橄欖枝。

當時在深圳當導演的一位朋友給釋彥能打電話,說周星馳籌備的電影《功夫》正在選角,讓他去劇組面試。

第一次面試,釋彥能隨便拍了幾張照,留下來聯繫方式就走了。

之後又一次面試,他見到了洪金寶,展示了各種腿法和拳法。

也就是在那時,周星馳敲定了他的角色。

釋彥能後來被選中飾演《功夫》中的“十二路譚腿”苦力強。

周星馳也是一個功夫迷,爲了給苦力強選到適合的演員,他面試了100多個應徵者。

後來周星馳在很多公開場合都說,在選角的時候就被釋彥能的腿功所折服,認爲他就是最適合飾演苦力強的人。

而電影《功夫》也成爲了釋彥能影視事業的起點。

面對來之不易的機會,釋彥能在《功夫》的拍攝中竭盡全力,精益求精,他“不要命”似的敬業精神,讓人敬佩。

爲了追求拳拳到肉的真實效果,他每個動作都全力以赴,反覆調整。

拍攝中,甚至有三個人被他的“十二路譚腿”當場踢到休克,被送到醫院搶救。

甚至在一次切磋時,周星馳都不能“倖免於難”,釋彥能一不小心就把周星馳一腳踢飛。

在釋彥能的觀念中,動作表演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

再加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少林寺出身,釋彥能認爲自己每一個動作都要讓自己簽約公司和老闆有面子,拼勁是必須的。

但釋彥能這種不要命的狀態,讓周星馳非常擔憂。

釋彥能回憶道,當時有一次周星馳看完他拍攝的鏡頭,提醒他有些鏡頭需要用替身的還是要用。

有拼勁、有幹勁固然是對的,但這種不計後果地拍攝過於危險。

如果受傷可能會讓釋彥能無法再當演員,徹底斷送演藝生涯。

周星馳的關心讓剛剛進入娛樂圈的釋彥能很感動。

至此,初出茅廬的釋彥能正式開啓了他在功夫電影行業的闖蕩的一生。

就如同他曾經的想以武闖蕩江湖的夢想一般。

之後,釋彥能接連和甄子丹、成龍以及劉德華等大牌演員合作。

在2007年的電影《導火線》中,釋彥能飾演的阿虎十分狠辣,戲中他與甄子丹“互毆”的場景逼真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很快,在電影《葉問》中,釋彥能再次與甄子丹合作。

他在戲中飾演的武癡林,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中國武術的俠義與熱血。

後來,釋彥能又先後出演了《新少林寺》以及《智取威虎山》等多部動作電影,持續在動作電影行業深耕,終於站住了腳跟。

四、

但成名之路並沒有釋彥能想象中順利。

他曾經以爲自己闖出了些名氣,就可以做主角。

但找到他的依然都是一些小角色和配角。

這一度讓釋彥能很壓抑,陷入低潮。

當年在拍攝完《功夫》後,釋彥能順勢簽約了周星馳的公司。

但在這期間,釋彥能的片約很少,很難賺到錢。

但他也捨不得辜負當年周星馳帶他入行的情意,最後直到合約到期,他才選擇離開。

釋彥能一度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心態失衡。

爲什麼自己比很多人的功夫都厲害,卻總是演不上主角。

但即便如此,釋彥能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功夫明星夢,並且把每一個角色都立志做到精益求精。

在電影《導火線》中,釋彥能其中一個動作的危險係數非常高。

稍有不慎就會腦袋觸地,最後很有可能就是高位截癱。

在拍攝過程中,他的左耳耳膜也被打穿孔了。

即便在回看自己的表演時心有餘悸,但這並沒有阻止釋彥能繼續採取這種“拳拳到肉”的表演風格。

雖然釋彥能依然渴望當男主角,但他明白,更重要的是先要把現有的角色表演好。

去由衷地喜歡這份職業,呈現一個好作品,纔是一個演員的根本。

釋彥能懂得,很多江湖前輩,無論是表演經驗、作品還是資歷,都要比自己好上太多。

但他們在娛樂圈摸爬滾打,也總是會遭遇挫敗與無奈。

而他作爲年輕的功夫演員,應該繼承前輩的精神。

作爲功夫演員中的一份子,做好自己的事,接好班,擔負起功夫電影的未來。

如今,釋彥能早已從少林寺每月30元的苦日子裏熬了過來。

成爲了身價過億的功夫明星,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香港媒體曾報道稱,釋彥能在香港住着過價值過千萬的豪宅,片酬也是直線飆升。

成名後的釋彥能,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家人。

他回老家爲父母盡孝,給家裏人改善生活條件。

同時,釋彥能還關注慈善事業,向貧困地區捐贈物資。

贊助鄉村女子足球隊,支持基層體育發展,同時也致力於將中國傳統武術推廣至國際。

面對年輕的功夫愛好者,釋彥能總是發自內心地鼓勵他們:

“只要你真心熱愛,並且願意堅持,永遠都來得及。”

在不拍戲的日子裏,釋彥能依然保持每天高強度訓練,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迎接每一個新的角色。

回看釋彥能的經歷,習武給他帶來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教會他修心,以及永不放棄、超越自我的勇氣。

至於那段憋屈的改名史,背後的主導者釋永信如今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釋彥能的心中,釋永信並不能代表少林寺。

他始終以曾是少林寺的弟子爲榮,即使被逼改名,釋彥能當初也要參演《新少林寺》。

因爲他始終以弘揚少林功夫以及正能量爲己任。

至於那些破壞少林寺聲譽的人,自會受到懲罰。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