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裏兒孫滿堂,戲外無兒無女,與丈夫相濡以沫58年,拍戲終身未育
要說現在年輕人最愛刷的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絕對能排進前三。
這部劇裏那個慈眉善目、智慧通透的盛家老太太,簡直就是觀衆心裏的白月光。
每次看到她教導明蘭的那些人生道理,彈幕上總會飄過一片"想有個這樣的奶奶"的感慨。
可你知道嗎?
這位把"慈愛祖母"演得入木三分的曹翠芬老師,現實生活中卻是個無兒無女的"丁克族"。

1944年的上海。
那時候她家條件不錯,父母都有體面工作,家裏還特別重視藝術薰陶。
小姑娘從小就在這種氛圍里長大,16歲那年,別人還在爲考高中發愁呢,她就已經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預科班,成了當時年紀最小的學員之一。

畢業後順理成章進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眼看着就要開啓星光大道,結果趕上了特殊時期,被下放到農村種了四年水稻。
要擱現在年輕人身上,估計早就轉行幹別的去了,可曹翠芬硬是在田間地頭也沒放棄練功,天天對着稻穗練臺詞,把老鄉們都看樂了。

等回到製片廠,她立刻在《南征北戰》裏演了個農村婦女永貴嫂子。
雖然角色不大,可她那種從泥土裏長出來的真實感,一下子就把觀衆征服了。
不過那個年代演戲講究"高大全",曹翠芬長得不算漂亮,只能演些邊邊角角的小角色。

但她有個特點,每個角色都要琢磨透。
有場戲她能在片場排練二十多遍,把導演都整不會了:"曹老師,差不多得了!"
可她就是較這個真,說角色沒喫透,演出來就是對不起觀衆。

就在這段不溫不火的日子裏,她遇見了後來的丈夫譚天謙。
兩人相識於微時,一起經歷過風雨,感情特別瓷實。
等到特殊時期結束,倆人都三十多歲了,正該要孩子的時候,曹翠芬卻迎來了事業轉機。
丈夫雖然想要孩子,可看她對演戲這麼上心,最後咬着牙說:"咱就專心搞事業吧!"這一決定,就是一輩子。

要說曹翠芬也真不容易,四十多歲纔等到金雞獎提名。
最逗的是張藝謀當年見到她,直接說:"你這長相,沒前途。"
要換別人可能就玻璃心了,可曹翠芬反而樂了:"我本來就不是靠臉喫飯的啊!"
後來她演《上海一家人》裏的李老太,《孤兒淚》裏的張奶奶,一個比一個接地氣,把市井老太太演得活靈活現。
觀衆都說:"這老太太演得跟我親奶奶一模一樣!"

現在想想特別有意思,現實裏沒當過媽的曹翠芬,卻在戲裏把"老祖母"演成了國民記憶。
《知否》裏她教明蘭"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那段戲,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慶餘年》裏範閒要出遠門時,她顫顫巍巍掏私房錢的場景,又讓多少網友直呼"破防"。
這些細膩入微的表演,全是靠她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觀察。
她說:"我沒當過母親,可我見過天下母親愛孩子的樣子啊!"

如今80歲的曹翠芬,狀態好得讓人羨慕。
沒兒沒女怎麼了?人家活得比誰都滋潤。
照樣拍戲、會友、喝下午茶,前段時間還被網友在商場偶遇,穿着時髦着呢!
問她後不後悔當年的選擇,老太太笑得特別豁達:"有啥後悔的?我的孩子都在戲裏頭呢!"
這話說得真妙,她確實用角色溫暖了千家萬戶,成了無數人心裏那個最懂事的"奶奶"。

看着曹老師現在的生活,突然覺得人生真的有很多種活法。
有人選擇兒孫繞膝,有人選擇事業拼搏,都沒什麼高低對錯。
重要的是像曹翠芬這樣,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把認定的路走漂亮了。

你看她雖然沒當過真正的奶奶,可那些被她演技打動過的觀衆,誰不是在心底給她留了個"親奶奶"的位置?
這大概就是藝術家最幸福的晚年。
作品成了她的孩子,觀衆成了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