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在田間:一包菌劑,讓鹽鹼野草變牛羊“香餑餑”!
無論是在遼闊的草原上悠閒喫草的牛羊,還是在養殖場裏茁壯成長的奶牛和肉牛,它們都離不開一種關鍵的“口糧”——青貯飼料。
青貯飼料是把收割下來的牧草或作物,在缺氧條件下發酵保存的一種方式。這樣不僅能讓草料保存得更久,也能提高營養利用效率。

正在喫青貯飼料的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青貯過程並不總是順利
但問題是,青貯過程並不總是順利。若發酵條件不好,飼料容易腐敗、發黴,甚至產生對牲畜有害的毒素。特別是在保存時間長、溫度高或密封不嚴的時候,有害微生物就可能大量繁殖,導致飼料變質、營養流失,影響牲畜健康。
爲了讓青貯飼料變得更安全、更營養,科學家們研發了一種“微生物幫手”——高效複合青貯菌劑。這是一種由多種有益菌組成的混合製劑,專門用於改善青貯飼料的發酵過程。

黴變的青貯飼料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青貯菌劑的首要任務,就是儘可能保存草料中的營養成分,但這並不容易。
初期階段:剛開始青貯時,草料中仍然含有大量空氣,環境中的氧氣充足。這時候,好氧微生物(喜歡氧氣的微生物)會迅速活躍起來,它們會消耗掉草料中的糖分和氧氣,還可能釋放出熱量和不良氣味,破壞飼料質量;
中期階段:隨着氧氣被消耗,環境逐漸變成缺氧狀態。這時,如果控制不當,有害的厭氧菌(比如產丁酸梭菌)就可能大量繁殖,分解掉寶貴的營養物質,甚至產生毒素;
開窖階段:當我們打開青貯窖,飼料再次暴露在空氣中。此時,好氧微生物如酵母、黴菌等會趁機大量繁殖,導致青貯料升溫、發黴、變質,嚴重時還會造成大量浪費。
所以,一款優秀的青貯菌劑,必須能夠應對這三個階段的挑戰:迅速建立乳酸發酵優勢、抑制有害菌活動、延緩開窖後的腐敗進程。

青貯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牛羊也會挑嘴
在青貯飼料的世界裏,僅僅“有營養”還不夠。就像人類喫飯一樣,食物不僅要健康,還要好喫。對牛羊來說也一樣——如果飼料發酵得不好,味道刺鼻、口感粗糙,它們也會“挑食”,不願意多喫。
這就是適口性的問題。所謂“適口性”,就是指飼料的口感、氣味和咀嚼體驗是否能吸引牲畜主動採食。研究發現,適口性好的飼料,不僅能讓牛羊喫得更快、更積極,還能顯著提高日增重和產奶量。
高效複合青貯菌劑在改善適口性方面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發酵過程中,有益菌會分解部分粗纖維,讓飼料變得更加柔軟、溼潤,咀嚼更容易;它們還能產生適量的乳酸,使飼料帶有淡淡的酸香氣味,這種氣味被認爲對反芻動物有較強吸引力;某些菌株還能抑制青貯過程中不良的蛋白質降解,避免產生“氨味”等令牛羊反感的異味。

青貯之後變軟的全株玉米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由於以上的原因,單一菌種顯然是無法勝任全部任務的,因此真正高效的青貯菌劑,通常是由多種功能不同的菌株組成,彼此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發酵與保鮮的工作。一般來說,菌株包括以下種類:植物乳桿菌,它們能快速製造大量乳酸,讓飼料環境迅速變酸,從而抑制絕大多數有害菌的生長;戊糖片球菌,能夠在青貯初期低糖、高溼度的條件下穩定生長,爲後續的乳酸發酵打下基礎;乳酸乳球菌,能夠產生細菌素(一種天然抗菌蛋白),在厭氧發酵中期抑制梭菌的生長,避免了蛋白質的降解和生物胺的產生;布氏乳桿菌,它們能產生乙酸等抑制真菌的物質,在青貯和開窖階段對抗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正是這些微生物之間的有機配合,讓菌劑在面對不同草料、不同氣候、不同保存條件時都能表現出色。
更重要的是,它們不僅能讓優質牧草如玉米、苜蓿變得更好,還能提升原本營養較差或不易青貯的原料質量。像玉米秸稈、甘蔗尾葉、田菁、鹽鹼地野草(鹽地鹼蓬、蘆葦等)等過去被認爲“難伺候”的飼料原料,在這些菌種的幫助下,也能實現“變廢爲寶”,成爲牲畜喜歡喫、養殖戶愛用的優質飼料。

苜蓿青貯飼料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高效複合青貯菌劑正在逐步推廣應用
如今,高效複合青貯菌劑早已不僅僅存在於科研論文中,它正逐步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爲廣大養殖戶和農牧企業帶來實際效益。
在內蒙古庫倫旗,科研人員與地方合作,連續多年開展青貯菌劑應用示範,累計加工超過10萬噸飼草。通過科學的發酵控制和菌劑配方,當地農牧民不僅減少了飼料浪費,還顯著提高了牲畜的採食量和生長速度。據測算,這一系列措施爲當地帶來了約500萬元的經濟收益。

青貯飼料裹包(遠景)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青貯飼料裹包(近景)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類似的案例也出現在全國各地:
在山東東營,沿海鹽鹼地上的野草資源通過菌劑處理,實現了飼料化利用;在雲南昭通,山區農戶用菌劑加工玉米秸稈,不再依賴外購飼料;在新疆阿克蘇,當地乾旱區的青貯飼料因菌劑加入而保存期大幅延長,有效緩解了季節性飼草短缺問題。
未來,隨着技術不斷升級,它還將朝着更加功能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在草牧業中發揮更大作用,爲我國畜牧業的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鍾瑾、王天威(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