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姐”苑瓊丹談演員直播帶貨:沒戲拍、要生活,幹這行不丟臉
最近幾年,香港娛樂圈的日子可不好過。
以前風光無限的演員、歌手,現在接不到戲、發不了歌,收入直線下降,不少人甚至要靠兼職才能維持生計。

在這樣的環境下,直播帶貨成了許多港星的新選擇,而其中轉型最成功的,要數“石榴姐”苑瓊丹了。
據說她現在靠直播帶貨,月收入能比得上香港一線藝人,這不禁讓人好奇:
直播帶貨真的能成爲港星的新出路嗎?

苑瓊丹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娛樂圈的不景氣讓演員們很被動。
“沒戲拍就沒收入,總不能坐喫山空吧?既然沒人給機會,那我們就自己創造機會。”
她認爲,直播帶貨其實和演戲很像,都是在“表演”。
只不過以前演的是角色,現在演的是“帶貨主播”。
你得把商品介紹得生動有趣,讓觀衆覺得這東西值得買,本質上還是在傳遞情緒價值。
所以,演員做直播帶貨不僅不丟臉,反而挺合適,畢竟演技、臺詞、臨場反應都是他們的強項。

當然,外界對明星帶貨一直有爭議。
有人覺得這是“自降身價”,甚至冷嘲熱諷。
但苑瓊丹看得很開:“職業哪有什麼高低貴賤?能賺錢養活自己,不偷不搶,有什麼好丟人的?”

她算了一筆賬,就算每天只賣1萬塊的商品,按最低10%的佣金算,一天也能賺1000塊,一個月就是3萬;如果賣得好點,日入2000,月入6萬,這可比很多香港中下層演員的收入高多了。
更何況,直播帶貨的門檻並不低,不是誰都能做好的。
你得懂產品、會互動、能控場,甚至還得研究平臺算法,這些都需要學習和適應。

更讓人意外的是,直播帶貨不僅給演員提供了新機會,連幕後人員也能分一杯羹。
苑瓊丹提到,現在很多燈光師、場務都轉行去賣保險或送外賣了,但如果能組個團隊一起做直播,反而可能闖出一片天。
比如,文筆好的人可以專門寫帶貨文案,一條爆款視頻的文案甚至能賣到幾千塊,一個月接幾單,收入比原來在劇組高得多。
不過,這行競爭也激烈,你得緊跟熱點,知道觀衆愛看什麼,還得摸透平臺的推薦機制,否則再好的內容也可能石沉大海。

其實,港星跨界直播帶貨,背後反映的是整個香港娛樂產業的困境。
以前TVB隨便一部劇都能捧紅幾個明星,現在呢?
連穩定拍戲的演員都得搞副業。
比如《愛回家》的張景淳,戲裏戲外都是“打工仔”,跑到深圳做直播;蔡淇俊乾脆在廣州賣起了雞爪;戴耀明去餐廳端盤子,沈震軒開網約車……
這些例子聽着心酸,但也說明了一個現實:
當行業養活不了人的時候,轉型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與其批評明星“不務正業”,不如想想他們爲什麼不得不這麼做。
直播帶貨至少給了他們一個靠本事喫飯的機會,總比坐等失業強。
再說了,演員也是普通人,要供樓、要養家,光靠“體面”填不飽肚子。

苑瓊丹說得對:“只要能合法賺錢,做什麼都不丟人。”
或許,這種放下身段、主動求變的態度,纔是香港娛樂圈寒冬裏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說到底,時代變了,行業也在變。
以前的明星靠拍戲唱歌就能名利雙收,現在得學會“多條腿走路”。
直播帶貨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它讓演員們重新掌握主動權,也讓觀衆看到了他們更真實、更接地氣的一面。
未來的香港娛樂業會怎樣?
沒人能預測,但至少,這些敢於轉型的藝人已經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