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着B-2去轟炸是一種什麼體驗?女飛行員怎麼辦?

2025年6月21日深夜,7架B-2轟炸機從密蘇里州出發,經過37小時的長途奔襲,成功摧毀了伊朗三個核設施。在這次"午夜之錘"行動中,至少有一名女飛行員參與了任務。
等等,37個小時是什麼概念?你上班996已經夠累了吧?這些飛行員要在一個衛生間大小的空間裏工作37個小時!更要命的是,這次任務裏還有女飛行員。
想象你和異性同事被鎖在公司廁所裏一天半,還要完成可能改變世界格局的工作。聽起來是不是很尷尬?
現實比你想象的更尷尬——他們得使用便攜式尿袋解決問題,兩個人總共要“生產”約80袋“人砂”,說好的B-2豪華廚房和廁所呢?
2.3平方米豪華套房"
媒體經常把B-2稱爲"飛行酒店",說它有牀鋪、微波爐、零食什麼的。聽起來很爽是吧?
現實卻是,整個乘員艙只有25平方英尺,大約2.3平方米。什麼概念?就是你家衛生間的大小!在這個空間裏,要塞下兩個人、所有的飛行設備、食物、以及一個小廁所,來完成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轟炸任務。
"豪華設施"清單包括:
一張摺疊牀(改裝的軍用行軍牀);
一個微波爐(大約烤麪包機大小);
一個化學廁所(比飛機上的小得多);
一些即食食品(主要是土耳其三明治);
若干個"便攜式尿袋"(重點來了!)。
看到沒?這就是21億美元買來的"奢華體驗"。

37小時的生理挑戰:能憋住算你牛
開B-2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是你的膀胱和腸胃。
睡覺?別想了!
兩個人輪流休息,一個開飛機,一個在後面鋪個睡袋眯一會。注意,這不是牀,就是地上鋪個墊子。而且你得隨時準備起來,因爲可能需要處理緊急情況。
喫什麼?土耳其三明治!
爲什麼是土耳其三明治?不是因爲它好喫,是因爲它夠清淡!
飛行員接受過專門訓練,知道在這種環境下不能亂喫。一個人拉肚子,整個任務就完蛋了。想想看,就一個小廁所,兩個人,37小時……有人拉肚子了!
所以寧可餓着也不能出幺蛾子。
撐不住怎麼辦?精神病藥物!
飛行員被授權使用安非他明類藥物,這玩意能讓你在極度疲勞時保持清醒,但代價是對身體的透支。一般情況下絕對不會用,但這種任務絕對屬於"不一般"。
一位前B-2飛行員說得很直白:你不是在和敵人戰鬥,你是在和自己的身體戰鬥。
女飛行員的"終極考驗":一道簾子解決所有問題
2002年,珍妮弗·埃弗裏上尉成爲第一個開B-2的女人。在她首飛之前,空軍只做了一個簡單改裝:給她在小廁所前裝了個簾子。
就是這樣一道簾子,解決了一個看似複雜的問題。
B-2上的“豪華廁所”,其實就和一個金屬盆差不多,根本無法支持兩個人的大小號問題,所以會給飛行員配備便攜式尿袋來解決小號問題。
所謂便攜式尿袋,其實就是一個特殊的塑料袋,裏面裝了類似“貓砂”的凝膠材料,具有除菌除臭功能。
男飛行員可以直接在座位上解決,拉開拉鍊就行了;但女飛行員得脫下部分飛行服,如果在座位上,可能還得抬起身體若干釐米,以免坐在袋子上了。所以這道簾子還是很有用的,你不可能當着男同事的面在座位上……
由於高海拔和加壓駕駛艙,飛行員需要喝大量的水來保持水分,平均一小時得一瓶,這意味着每小時就會消耗一個尿袋,整個44小時飛行過程兩個人要產生約80個尿袋,45公斤凝膠狀“人砂”。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畫面:兩名飛行員,不分男女,在一個衛生間大小的空間裏,使用同樣的"便攜式尿袋",解決37小時的生理需求……
社交距離?隱私?在這種任務面前都是奢侈品。專業精神碾壓一切尷尬!
美國官員說得很直接:她被安排參與是因爲她有資格,和男飛行員一樣。沒別的原因。
當你要在37小時內改變世界格局時,誰還管你是男是女?共同的使命和極端的環境,讓所有社交禁忌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性別,是你能不能在極限狀態下完成任務。
"盲飛"加油:技術活中的技術活
37小時飛行需要6-7次空中加油,每次30分鐘。聽起來很簡單?
試試這個,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速900公里,要給油箱加油,但你看不到油槍,只能聽副駕駛指揮。這就是B-2空中加油的現實。
爲什麼說是"盲飛"?加油口是在飛行員座椅後5米遠的地方,完全看不到。只能靠加油機的幾個小燈,無線電裏模糊的指揮聲,以及感覺和經驗。
而且加油是在黑夜中進行的!一位B-2飛行員說夜間加油"具有內在危險性"。錯過一次加油,整個任務就徹底完蛋了。
想象一下,你已經連續工作20多小時,困得要命,還要完成這種超高精度的操作。那種壓力,普通人根本無法想象。

駕駛艙裏的"腦力馬拉松"
很多人以爲開B-2很輕鬆,畢竟是電腦輔助飛行。
錯了!B-2的挑戰不在體力,在腦力。這不是開車,這是下一盤37小時的國際象棋:
持續監控複雜的電子系統;
處理不斷變化的導航數據;
與指揮部保持神祕通訊;
規劃和調整飛行路線;
管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系統。
選拔B-2飛行員,最重要的不是飛行技術,而是認知耐力——在極度疲勞狀態下依然能做出完美決策的能力。
就像一個外科醫生,需要在37小時的手術中,每一刀都精準無誤。
凌晨2:10的"完美時刻"
伊朗當地時間凌晨2:10,第一枚13.6噸的鑽地彈準確命中福爾道核設施。37小時的煎熬,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
此時駕駛艙裏可能是這樣的:
主飛行員死死盯着儀表,手心出汗但動作穩定;
武器系統官最後一次確認目標數據,按下投彈按鈕;
兩人都沒說話,只聽見設備的嗡嗡聲。
當價值數350萬美元的武器即將投放,當國際戰略平衡即將改變時——誰還在乎駕駛艙裏坐的是男人還是女人?
專業精神在這一刻壓倒了一切。
降落後的"狼狽不堪"
37小時後,B-2安全返回懷特曼基地。從技術角度看,這是完美任務。
但從人的角度看:100磅的固化排泄物需要搬下飛機,飛行員30多小時沒洗澡了,身體和精神都到了崩潰邊緣……
媒體鏡頭裏,飛行員英姿颯爽地走下飛機。但現實中,他們可能只想趕緊洗個澡,倒頭就睡。
這就是戰爭的真實面目:光榮的背後,是鬍子拉渣或釵橫發亂。
最殘酷的是,所有人都在關注B-2的榮光,卻沒有任何人關注,鑽地彈爆炸後的廢墟下,埋着多少殘肢斷臂。
戰爭的荒誕與人性
午夜之錘行動成功了,展現了美軍的技術優勢。但同時也暴露了戰爭最荒誕的一面:
一方面,這是人類科技的巔峯成就——隱身轟炸機、精確制導武器、全球打擊能力。
另一方面,執行任務的還是血肉之軀——要用便攜式尿袋,要在地上鋪睡袋,要靠精神藥物保持清醒。
技術再先進,最終還是要靠人來完成。B-2可以隱身,但飛行員無法逃避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這或許就是戰爭最真實的寫照:在最高科技和最原始人性之間,尋找某種平衡。
也許有一天,這些精妙的技術能用於探索宇宙而不是摧毀地球。到那時,那道保護女飛行員隱私的小簾子,可能會成爲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溫暖註腳。
但現在,它只是戰爭機器裏一個小小的人性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