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6準備上艦,打擊距離趨於無限,轟20已失去發展意義

來源: 更新:

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剛完成第38次靜載測試,成飛車間裏一架三發戰機掀開蒙布——殲-36的艦載型原型機露臉了。

這架翼展堪比轟-6的"空中怪獸",掛滿6噸彈藥還能玩超音速巡航,作戰半徑硬生生拉到3000公里,逼得美媒驚呼"西太平洋制空權易主"。轟-20還在試飛所裏打磨隱身塗層,殲-36卻已把機翼摺疊裝置裝上了艦載適配模塊,這場跨越代際的軍備競賽裏,戰略轟炸機的鐵王座真要換人?

殲-36的艦載化不是簡單塞進機庫。三臺渦扇-15發動機噴口向下偏轉15度,硬是把50噸的鋼鐵巨獸抬上滑躍甲板。山東艦的老艦載機指揮官看得直咂嘴:"當年殲-15着艦像走鋼絲,這玩意降落得像開公交車。"可別小看這"笨重",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能把70噸載荷彈出130米,殲-36滿油滿彈照樣彈射起飛,這手絕活連美國福特級都得喊師傅。

打擊距離的玄機藏在肚皮底下。6噸彈艙分三層設計,上層塞4枚霹靂-17超遠程導彈,中層掛2枚鷹擊-21反艦彈,底層還能塞12枚衛星制導炸彈。最絕的是機腹伸縮式加油管,空中喝飽油能把作戰半徑撐到4500公里,從南海起飛能摸到關島軍事基地的圍牆。美軍推演報告寫得直白:"殲-36帶高超音速導彈蹲在航母上,比轟-20從大陸起飛還危險三倍。"

隱身設計玩的是"燈下黑"。全向隱身塗層摻了氮化硼納米管,雷達波撞上去像拳頭打棉花。去年東海對峙,掛着龍勃透鏡的殲-36原型機貼着美軍驅逐艦飛過,艦載雷達愣是沒反應,氣得第七艦隊司令拍桌子:"這玩意比F-35還能藏!"更損的是電子戰模塊,主動發射的干擾信號能僞裝成民航客機,真打起來怕是敵我識別系統先崩潰。

轟-20的尷尬在於"大炮打蚊子"。1.4萬公里航程聽着唬人,可現代戰爭誰給你繞地球半圈的機會?南海造島基地密密麻麻,殲-16D帶着高超音速導彈都能覆蓋關島,轟-20的洲際威懾更像核大戰背景板。算算經濟賬更扎心——轟-20的隱身塗層每飛行小時損耗成本頂得上殲-36全機維護費,有這錢不如多造兩艘福建艦。

戰術靈活性纔是硬道理。殲-36能上午帶着反輻射導彈敲掉沖繩雷達站,下午掛電子吊艙干擾美軍通信鏈,晚上再給登陸部隊做空中炮艇。轟-20出趟任務得配4架加油機,返航還得擔心機場被炸,這嬌貴身子骨哪經得起現代戰爭折騰?更別說航母帶着殲-36羣全球晃悠,比固定機場的轟炸機難瞄準十倍。

產業鏈碾壓更讓轟-20難翻身。殲-36的鈦合金3D打印框架,成都132廠能月產30架;轟-20的飛翼蒙皮至今還靠手工鋪貼,三年憋不出一架量產型。看看美軍B-21的慘淡產能就懂了——高端定製貨玩不過工業流水線,未來天空註定屬於能下餃子的裝備。

有人嘴硬說轟-20能帶核彈頭,可東風-41早把陸基核威懾做到極致。南海人工島礁下藏的巨浪-3潛艇,威懾效率比轟-20高出兩個量級。戰略武器講究的是"三位一體",不是"三位重複",把經費砸在殲-36這樣的多面手身上,明顯比死磕洲際轟炸機明智。

站在大連造船廠看殲-36着艦測試,電磁彈射器的藍光映得甲板像科幻片現場。這場景比轟-20首飛更有衝擊力——當航母戰鬥羣能把戰術轟炸機送到全球任何角落,還需要戰略轟炸機跨洲際奔襲嗎?殲-36的翅膀扇起的何止是氣流,更是戰爭形態的革命。轟-20的研發團隊該醒醒了,與其造個華而不實的"洲際快遞",不如把隱身技術移植給艦載無人機,那纔是未來戰場的硬通貨。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