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西遊記》配樂,版權費只賺2.7元,這個配樂大師不該忘記

來源: 更新:

撰文 |小覺

編輯 | 1號嘮嗑員

他僅憑一己之力承包了《西遊記》的所有編曲。

他靈光乍現創作的《雲宮迅音》,直接被網友稱作第一神級配樂。

但任誰也想不到,他爲《西遊記》創作了13首歌和100多首配樂。

最終卻只拿到7000多元的報酬,幾十年來一直寂寂無名,連韓寒都爲他打抱不平。

甚至窮到要靠網友衆籌,才能如願舉辦自己的《西遊記》音樂會。


一、

1942年冬,山東龍口的一個貧寒家庭迎來了一個男嬰,父母爲他取名許鏡清。

一歲時,父母帶着許鏡清踏上"闖關東"的路,最終在黑龍江勃利縣落腳。

父親在榨油廠打零工,母親操持家務,後來又有了2個妹妹,一家五口的日子,全靠父親那點微薄的工錢撐着。

因爲家庭條件差,許鏡清在5歲時就學會了“謀生”。

他經常拎着籃子在寒風中撿煤核、枯樹枝,小手凍得通紅也不吭聲,“不然冬天家裏連炕都燒不熱”。

小時候媽媽經常給他哼唱歌曲,這讓許鏡清漸漸喜歡上了音樂。

三年級的時候,班裏有個同學會拉二胡,許鏡清覺得那聲音非常美妙,常常站在同學旁邊一聽就是幾個小時。

父親看他這麼喜歡音樂,便用兩條大黑魚的魚皮做了把簡易二胡。

沒有老師教,許鏡清就躲在二人轉劇場的幕布後,從布縫裏偷看演員表演,冬天頭髮上結了冰碴兒也渾然不覺。

靠着這種近乎執拗的模仿,他硬是學會了幾十首民間曲調。

14歲那年,父親積勞成疾離世,許鏡清成了家裏的"頂樑柱",他一邊幫母親推小車、撿苞谷,一邊偷偷堅持着音樂夢。

他記得父親曾經的教導,決心要好好讀書,靠知識改變命運。

1961年,許鏡清考上哈爾濱藝術學院作曲系,攥着母親攢下的三塊皺巴巴的錢踏入校門。

大學期間,他幾乎不參與社交,把所有時間都泡在琴房和圖書館。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待就是二十年。

這段時間裏,他爲50多部科教片作曲,給小兔、稻穀、麥穗都寫過專屬音樂,他的音樂來自天地,融於自然。

1972年,他創作的民樂合奏《大寨紅花遍地開》在全國流傳,但是許鏡清這個名字卻很少被人熟知。

直到1983年3月,41歲的許鏡清突然接到了一通電話,時任中央電視臺音樂編輯王文華, 正在爲籌拍的《西遊記》尋找作曲者。

這個偶然的開端,讓此前專注於農業科教片的許鏡清,與這部經典名著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據說當時劇組已先後否決了7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因爲風格過於保守,不符合《西遊記》這樣一部東方神話劇。

許鏡清先是用一首《生無名本無姓》敲開了劇組大門,接着又收到爲第一集的《猴王初問世》寫一首配曲的新任務。

他開創性地將電吉他與傳統民樂結合,讓人在音樂中看到花果山的猴子們歡快雀躍的模樣,導演楊潔一聽就拍板:“我要的就是這個味!”

後來楊潔給這首曲子取名爲《歡樂的花果山》,並正式邀請許鏡清擔任《西遊記》的總作曲。

直到這時,兩人還從未見過面。

二、

當時,《西遊記》一邊拍一邊陸續在央視試播。

最早的片頭曲用的是另一位作曲家的音樂,楊潔不是太滿意,直接給許鏡清下命令,讓他寫一段2分40秒的純音樂。

創作之前,許鏡清問楊潔這段曲子要什麼感覺,“有什麼要求”?

沒想到對方回答:“沒有框框,你自己隨便寫,寫完之後,我們按照你的音樂去剪輯畫面。”

這下可讓許鏡清犯了難。

“《西遊記》裏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美女...要素有太多了,那我的音樂要重點描寫什麼?”

許鏡清待在家裏,常常構思到凌晨,卻連着兩三天也沒寫出來一句,即便寫出幾個音符,也很快就被自己推翻,撕掉重寫,反覆糾結,無比苦悶。

一天中午,許鏡清剛醒來還有點頭昏腦漲,眼睛直直地望着窗外發呆。

這時,樓下路過幾個民工,他們手拿飯盒,一邊敲一邊唱歌,許鏡清一下被靈感擊中,“登登等登,凳登等燈”的開頭旋律就這樣被創作出來了。

剛剛有個開頭,許鏡清還來不及興奮,他又開始冥思苦想接下來要怎麼寫。

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滿腦子都是《西遊記》,想象着天空雲霧繚繞的景象,迷迷糊糊中,突然就有種遠遠飄來一個女生的感覺,於是趕緊爬下牀,加入了女聲“啊”的吟唱部分。

與此同時,許鏡清發現如果使用二胡、嗩吶、竹笛這些民樂樂器來表達,根本神奇不起來,無法貼合《西遊記》的意境。

後來他在北京西單的一個衚衕裏,在一家樂器商店裏偶然發現了一臺電子鼓。

他讓老闆敲了一下,聽到聲音後,他非常興奮,“這不就是孫悟空翻躍騰空的樣子嗎?”

因爲電音的融入,這首開頭曲算是完整了,2分40秒一分不差。

後來被網友取名爲《雲宮迅音》並廣爲流傳,許鏡清也對這個名字讚許有加。

當時一些領導開會討論後,認爲用電聲去寫《西遊記》簡直是褻瀆古典名著,這是很不合適的,要求劇組把許鏡清換下來。

楊潔知道這件事後,和領導嚴肅表明態度:“如果藝術上讓我負責的話,那麼這個事情你就不要管,如果說藝術上你不要我來負責的話,那麼我拍完了片子之後,剩下的我全都不管了”。

在楊潔的力保下,許鏡清的創作才得以繼續。

創作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時,許鏡清花了很長時間琢磨閻肅老師寫的歌詞。

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坐着332路公交車去上班,在動物園總站的附近,路邊有很多小喫攤,有挑擔的,有吆喝的,人來人往、熱氣騰騰。

許鏡清看着窗外,百感交集,腦海中不斷拋出問題:“人這一輩子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爲什麼受那麼多苦難?最後的結果又是什麼?”

那一瞬間他思考了很多,一段旋律也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於是他立刻下了車,一摸兜卻發現沒帶紙筆,只摸出個煙盒。

他趕緊向一個小學生借了個鉛筆頭,趴在電線杆上寫下“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的旋律。

回到辦公室,他接着又從第一句“你挑着擔,我牽着馬”開始寫起,最終順利完成了這首歌曲的創作。

除了這兩首熱門主題曲,他還和楊潔一起完成了《女兒情》的詞曲,成就了這首歌的古典雅緻;

受《拉茲之歌》的啓發,許鏡清寫下具有印度風格的《女兒情》。

據說當時劇組在雲南的拍攝現場,邊放這首歌邊拍這集的鏡頭,吸引來了不少羣衆跑來聽歌,把周邊圍得水泄不通;

他把東北二人轉和中國板胡等民族元素融入到《豬八戒背媳婦》中,俏皮詼諧的風格深受觀衆的喜歡。

1983到1987這4年,許鏡清爲《西遊記》創作13首插曲、上百段配樂,熬白了頭髮,最後總共拿到7000多元的報酬。

三、

1986年春節,前11集播出時,89.4%的收視率讓這些旋律傳遍神州,但很少有人知道作曲者許鏡清的名字。

一次開車違章,交警問他職業,許鏡清說:“我是《西遊記》的總作曲。" 對方嗤笑:"我還是《紅樓夢》的作曲呢!”

這種身份的不被認可經常讓他感到沮喪和難堪。

許鏡清坦言:“哪個人不想出名?尤其我們搞作曲創作這一行,寫出來的東西有更多人知道,說明作品本身很不錯。但現在,大家知道作品,卻不知道曲作者,我依然默默無聞。”

1988年,《敢問路在何方》斬獲首屆中國十佳影視金曲獎,領獎臺上只有演唱者蔣大爲和詞作者閻肅,卻少了作曲者許鏡清。

後來還是他主動打電話給電視臺,出示創作原稿纔拿回屬於自己的獎盃。

在2011年註冊微博時,這位寫出傳世經典的作曲家,特意在暱稱後加上"央視西遊記作曲"字樣,只爲證明自己的身份。

除了知名度不高,在《西遊記》迅速火出圈的那些年,他還深陷版權困境。

在彩鈴時代,下載一條彩鈴需1-3元,可當《豬八戒背媳婦》的旋律響徹大街小巷時,40個相關網站賺得盆滿鉢滿。

而許鏡清收到的版權收益總共也就8000多,最少的一個網站僅支付2.7元。

直到2014年,韓寒在拍電影《後會無期》時,因爲用到了《女兒情》這首歌,主動支付6萬元版權費,由許鏡清和楊潔共享。

這是他早年收到的最大一筆版權收入,他說“那麼多年也沒掙這麼多錢。”

韓寒還因此發了微博給兩個老藝術家打抱不平。

從那之後,許鏡清就開始嚴格注意版權問題。

2018年,許鏡清起訴了兩家在網絡電影中侵權使用《雲宮迅音》和《女兒情》的公司,要求賠償65.25萬元。

最終法院認定侵權成立,全額支持了他的訴求。

許鏡清說:"錢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

那時因爲缺少知名度、拿不到版權費,他和家人過得很拮据,一家三口擠在單位分的老舊小兩居里,靠退休金生活,房子陳舊得沒有電梯,隔音效果極差。

但許鏡清最大的心願不是改善住房,而是辦一場《西遊記》主題音樂會。

四、

2010年起,68歲的許鏡清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辦一場《西遊記》主題音樂會。

可沒人願意投資,他自己也掏不出錢,這事剛開頭就卡了殼。

之後兩年多,他四處奔走籌資,找了好幾家投資方談合作,結果全是白費功夫。

這時候他才真切覺得,自己這輩子太低調,沒錢沒名氣,恐怕再過陣子,有人冒充《西遊記》的曲作者,自己都沒法證明了。

爲了爭這口氣,也爲了實現心願,很少出現在公衆場合的許鏡清,竟然破天荒接下湖北衛視的採訪。

鏡頭前,他眼眶溼潤,“不辦一場《西遊記》音樂會,我死不瞑目!”

這話一出口,現場觀衆和電視機前的人,都跟着紅了眼,網上不少西遊迷紛紛站出來表示支持。

之後,確實有很多人來聯繫他,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有一回,許鏡清費勁託朋友搭線,總算聯繫上一個投資人。

對方一見面就拍着胸脯打包票:“開場音樂會多大點事?包在我身上,錢根本不是問題!”

許鏡清聽了這話,心裏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他咬牙掏了近20萬家底,照着投資人的要求,一點點把樣帶錄好,可等他拿着樣帶找過去,投資人卻對投資的事情閉口不提了。

2013年,他在微博上再次表達自己的無助,網友們建議他通過衆籌的方式週轉資金。

原本許鏡清覺得衆籌就像乞討一樣,心裏很牴觸這種方式,但是轉眼就到了2016年,自己已經74歲了,他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辦法,再不辦可能真的就沒機會了。

最後,他選擇了網絡衆籌,有29016位熱心網友參與進來,共籌集到461.5萬元。

2016年12月,在老版《西遊記》播出30週年之際,人民大會堂舉辦了《西遊記》主題音樂會,連續兩晚座無虛席,許鏡清如願以償。

爲了感謝參與衆籌的網友,他將29016個名字全部寫在了致謝名單上面。

可當開場童聲"《西遊記》要開始了"響起時,許鏡清卻一個人躲在空蕩蕩的化妝間不敢上場。

他既怕現場冷清,又怕聽到熟悉旋律會落淚。

演出結束後,他才走上舞臺深深鞠躬。

之後他參加《朗讀者》節目,當被董卿問到:“這場音樂會是否太晚”?

他含淚回答:“不晚,只要我還活着就不算晚。”

五、

2024年6月,上海國際影視節的領獎臺上,82歲的許鏡清接過“時代電視金曲特別貢獻獎”,實至名歸。

同年《黑神話:悟空》的全球走紅,爲許鏡清的《雲宮迅音》帶來新的傳播維度。

早在4年前,遊戲出品方就主動聯繫了許鏡清授權,改編時嚴格保留了原旋律,新編曲經他確認後方才採用。

在許鏡清看來,能把《西遊記》改編爲遊戲,讓人們在西遊題材中獲得快樂,是件很好的事。

看到外國玩家爲《雲宮迅音》製作解析視頻,感嘆“中國神話音樂如此前衛”,許鏡清感慨萬千:“40 年前用電聲音樂是冒險,今天通過遊戲走向世界,證明好音樂是能跨越時代的。”

幾十年來,他爲音樂創作傾注了畢生心血,經常熬夜工作到凌晨,從來沒有見過北京早晨的太陽是怎麼升起來的。

如今,82歲的他仍在音樂世界裏“西天取經”,在廣州籌備交響音樂會,完善《女兒國》音樂劇的大綱與樂譜......

他在多次採訪中,對當年的創作細節仍記憶猶新,因爲在他心中,每一首曲子都承載着獨一無二的創作回憶,從未隨歲月模糊。

其實,能讓一段旋律活40年的,從來不是運氣,而是像許鏡清這樣,用一輩子去守護熱愛的人。

向許老先生致敬,也向所有專注創作、鑄造經典的藝術家,致敬!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