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改編,胡歌陳道明聯手,這部歷史大劇還沒拍就火了
喜報!歷史大劇《張居正》終於有新動作了!
自2023年備案發布首張概念海報後,這個“大餅”每年都要被拉出來遛一圈。
最近該劇終於正式官宣陣容,胡歌主演,陳道明監製。
該劇一經官宣就引爆社媒,短短時間上榜65個熱搜,#張居正官宣胡歌#更是高居熱搜榜第一。
不少網友都十分期待,表示絕對"王炸"級歷史大劇,提前預定年度劇王。
目前這部劇顯示共40集,而一部劇還沒開機就讓全網炸鍋,也讓不少人好奇這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下面結合大家對劇集關注的信息,聊一聊這部未拍先火的《張居正》。
1、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講述明朝第一首輔的傳奇故事。
從這部劇的名字《張居正》可以看出,這是一部以歷史人物爲焦點的作品。
那張居正是何許人也?
他是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更是彪炳史冊的傳奇歷史人物。
張居正出身平凡但卻極度聰慧,5歲識字,10歲通六經,12歲考中秀才時,連湖廣巡撫顧璘都驚爲天人。
23歲張居正考中進士開啓官場之路,張居正人生的真正的轉折點,是1572年。
這一年隆慶皇帝駕崩,10歲的萬曆皇帝繼位,李太后垂簾聽政。
高拱因爲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得罪了李太后,被張居正聯合太監馮保趕下臺。
47歲的張居正終於坐上首輔之位,面對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
張居正以非凡的膽識和鐵腕手段,推行一系列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史稱張居正改革。
經濟上實施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充實國家財政,政治上推行考成法、整頓吏治。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等名將,財政上開源節流,從萬曆皇帝登基之初的入不敷出實現了“太倉粟可支十年,庫寺積金四百餘萬”。
這個改革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效,國庫充盈、吏治有所澄清,邊防鞏固、社會穩定,一度出現萬曆中興的局面。
毫不誇張說,正是張居正實施的改革,讓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迴光返照,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
可這鐵腕改革觸及太多權貴的利益,導致他樹敵無數。
而且作爲萬曆帝的老師,他對年幼的皇帝管教極爲嚴格,導致萬曆帝長大後對他產生強烈的叛逆與怨恨。
於是在張居正病逝後,萬曆皇帝便對張居正家族抄家清算,他實施的改革措施也被廢除。
關於張居正後世諸多評價褒貶不一,但作爲歷史人物,他的一生足夠精彩、足夠波瀾壯闊。
除了有歷史人物原型打底,這部劇還有強大的原著助力。
該劇根據小說《張居正》改編,整本書從構思到完成作者用了10年光陰。
小說發表後以全票通過的絕對優勢拿下茅盾文學獎,還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
就連金庸老爺子看完書後,都曾表示“自愧不如,又很佩服”。
可以說這本《張居正》,在國內歷史小說中分量十足,堪稱卓而不羣之作。
整部小說以章回體結構,分《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四卷。
涵蓋了張居正人生中所有的大事件,用浪漫主義的筆觸呈現出了張居正恢弘的一生。
同時這本書不似歷史書的框架式乾巴巴,涉及權謀、改革、人性等多個方面,情節跌宕起伏、極富感染力。
而且本劇編劇由常江、李潔共同擔任。
其中曾獲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提名的常江,撰寫過多部古裝歷史題材劇本,經驗相當豐富。
歷史名人+大獎作品+實力編劇,這樣組合共同呈現的故事,真的很難不讓人不期待。
2、陣容強大,陳道明監製,胡歌時隔十年再演古裝劇。
除了精彩的故事外,這部劇的陣容也看點十足。
目前該劇正式確定兩位主創,一位是陳道明。
這次官宣陳道明擔任監製,但可能會出演其他角色,他會演劇中的誰呢?
演隆慶帝一上來就要下線,演馮保太荒謬了一些,所以演高拱的可能性最大。
但不管是哪個角色,相信陳道明一定會拿出不俗表演。
畢竟作爲國家一級演員,陳道明曾參演《康熙王朝》《楚漢傳奇》等高分歷史劇,成功塑造康熙、劉邦等歷史帝王角色。
他對歷史劇的理解、對錶演細節的把控,以及對劇集整體格局的塑造能力,都是業界的頂尖水準。
而這次作爲監製,陳道明必然會深度參與創作,劇本、表演環節他也會進行把關。
可以說陳道明的加盟,無疑爲劇集的歷史厚重感與製作精良度提供了堅實保障。
另一位是該劇主演,飾演張居正的胡歌。
張居正這個角色在影視作品中並不陌生。
從1980年《湖海爭霸錄》中張瑛的版本,到2006年《萬曆首輔張居正》中唐國強的詮釋。
再到2007年《大明王朝1566》中郭東文的表演,每一位演員都留下自己的印記。
特別是《大明王朝1566》中,郭東文飾演的張居正形神兼備,就像是從課本中摳出來的一樣。
因此在該劇立項後,張居正一角早已引發長達很久的“選角大戰”。
那遍觀內娛男演員,誰能擔此大任呢?
從前面故事介紹可得知,該劇劇情主要展現張居正成爲內閣首輔後的傳奇故事。
所以就年齡扮演者最好是四十多歲,就形象一定要有儒雅帥氣的外形,尤其是古裝扮相。
畢竟歷史上的張居正不僅是神童,而且外形極爲俊朗。
演技更是要精湛,要有把歷史人物塑造鮮活真實的出色演技。
而這次官宣胡歌出演男主,與其說是“驚喜”,不如說是 “綜合最優解”。
從年齡上看,43歲的他正對應張居正掌權的高光時刻,褪去了少年氣的沉穩內斂,恰好貼合政治家的氣場。
史載張居正“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身材高大的大帥哥。
胡歌在《琅琊榜》中塑造的梅長蘇,早已用儒雅風骨證明自己駕馭古典美男形象的能力。
更關鍵的是演技跨度的匹配度。
作爲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這個角色十分複雜,演繹起來有一定難度。
他是推行“一條鞭法” 的救世宰相,也是乘坐 “32 抬鑲金轎輦” 的權臣。
是萬曆帝口中的“張先生”,也是死後被抄家清算的 “罪臣”。
這種從寒門學子到權傾朝野的蛻變,需要演員同時駕馭青澀、隱忍、狠厲、悲涼等多重特質。
作爲兩屆白玉蘭視帝,胡歌的好演技毋容置疑。
《琅琊榜》中他飾演的梅長蘇,至今仍是“天花板”級別的權謀大男主。
病弱、多智、時刻保持謹慎,喜怒不形於色,貢獻了教科書式的演技。
近些年經過《縣委大院》《繁花》等多部劇的淬鍊,胡歌的演技也愈發內斂深刻。
而如今時隔十年,胡歌再次出演權謀野心家的角色。
在經歷過各種歷練後,相信他的表演只會更加沉穩內斂,絕對能夠將張居正演繹得惟妙惟肖。
更何況這是他《琅琊榜》後十年再演古裝劇,單是“十年再穿古裝”這事兒就夠觀衆嘮一陣了。
3、對標《大明王朝1566》,《張居正》能否成爲新一代歷史劇標杆?
最後青石想和大家聊一聊國產歷史劇。
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歷史劇曾是電視劇陣營中的排頭兵,創造了不少收視神話。
同時歷史劇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影視劇類型,也是中國影視劇中精品最多的類型。
既有《三國演義》《康熙王朝》等觀衆耳熟能詳的“下飯神劇”,也有《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被封爲電視劇藝術中的“神作”。
可隨着影視劇行業的變化,在各種偶像和仙俠劇的流量加持下,歷史劇逐漸退居邊緣。
之前有數據顯示,2021年廣電通過備案電視劇498部,其中古代題材劇僅22部,佔比4.41%。
這裏面幾乎全部是“古代傳奇”或者“古代其它”題材,以“重大歷史”題材備案的歷史劇僅1部。
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歷史正劇的蕭條,可見一斑。
所以認真回想一下,我們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沒再見過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正劇了。
而歷史劇在熒幕上越來越少也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創作難度高、製作週期長、審覈嚴格等。
但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和以往歷史劇相比如今歷史作品的質量一言難盡。
當下的很多歷史劇雖以真實歷史人物爲主人公,但與歷史劇完全無關。
《大明風華》《大宋宮詞》等作品,講述帝王故事,但着力點並非歷史進程、更多呈現帝王生活。
好不容易出來一部讓人期待的歷史劇,結果播出後卻讓人各種失望。
比如耗資3.2億元的《山河月明》,劇情嚴重偏離歷史、存在大量漏洞。
還有《大秦賦》,本以爲會爲《大秦帝國》系列畫上完美句號,結果拍成“大情婦”。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歷史劇數量減少不是因爲觀衆不愛看,而是能看的精品歷史劇太少了。
而從《天下長河》《覺醒年代》的熱播到《張居正》的未拍先火,也顯現出觀衆對精品歷史劇的需求從未消失。
張居正用十年時間給大明王朝續命,《張居正》能否用一部劇給中國歷史劇續命?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需要等到正片播出才能揭曉。
但作爲喜歡歷史劇的觀衆,我願意保持一份熱切的期待。
期待胡歌能演繹出張居正“孤焰照徹天下” 的改革決心,期待主創團隊能平衡好歷史與藝術。
也期待這部劇,能真正重塑《大明王朝1566》級的歷史劇標杆。
畢竟我們等的不只是一部劇,更是歷史正劇重回主流視野的那一天。
青石電影|小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