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歡喜哥”許紹雄

來源: 更新:

前幾天,社交平臺一直被“歡喜哥”許紹雄病危入院的消息給刷屏。

好多港圈藝人,周潤發,佘詩曼,林峯,吳卓羲等都前去探望。

觀衆一直都在祈禱這位老戲骨能轉危爲安,可就在今天早上,還是傳來了不幸的消息——

許紹雄,因癌症引發器官多重機能衰竭而安詳離世,享年76歲……

恍惚間,感覺我們這一代,已經到了頻繁說再見的時候了。

消息一出,無數觀衆在社交平臺自發悼念,有人貼出他經典的“歡喜哥”劇照,有人重溫他在《使徒行者》中的名場面。

更多人感慨:“從此港劇少了一張熟悉的面孔。”

許紹雄的離去,不僅是一位演員的謝幕,更是一代港劇黃金時代的集體記憶褪色。

許紹雄的演藝生涯,堪稱香港影視圈的“綠葉教科書”。

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主角,卻用獨特的個人魅力讓每一個配角熠熠生輝。

1970年代入行時,他頂着“香港第一個開奔馳上班的演員”的趣聞出道,這份低調的闊綽與他後來塑造的市井小人物形成奇妙反差。

在TVB的化妝間裏,他總被後輩稱作“Benz雄”,這個外號背後,是同行對他專業態度的尊重——

即便家境優渥,他依然堅持每天最早到片場研讀劇本,最晚離開檢查鏡頭。

這種近乎執拗的敬業精神,讓他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等經典中,將“江南七怪”之一的妙手書生朱聰、殺人名醫平一指等小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真正讓許紹雄走進全民視野的,是2014年《使徒行者》中的覃歡喜。

這個表面嬉笑怒罵、內心深不可測的臥底警察,被他演繹得層次分明:

茶餐廳裏啃菠蘿包的市井氣,轉身時眼底閃過的凌厲,面對兄弟背叛時顫抖的嘴角,每個細節都精準如手術刀。

特別是那句“做人最緊要開心”的招牌臺詞,經他略帶沙啞的嗓音說出,竟透出幾分蒼涼的人生況味。

該劇監製事後透露,許紹雄主動爲角色設計了許多即興表演,包括標誌性的摸戒指動作,這些創作讓劇本上的平面人物有了血肉。

觀衆或許記不住覃歡喜的完整故事線,但絕對忘不了那個總在笑卻讓人脊背發涼的黑幫大佬。

戲外的許紹雄,活得比角色更通透。

與銀幕上的圓滑世故不同,現實中的他耿直得可愛。

曾有記者問他爲何總演配角,他笑着攤手:“主角要背太多臺詞,我記性不好嘛!”

這種不爭不搶的豁達,在名利場中顯得尤爲珍貴。

2018年獲得TVB“萬千星輝演藝人大獎”時,他捧着獎盃調侃:“終於不用再做‘最被低估演員’了。”

臺下響起的熱烈掌聲,是同行對他47年默默耕耘的最高禮讚。

晚年他常被拍到在九龍城街市買菜,街坊們招呼他“歡喜哥”,他就真的像劇中那樣眯眼笑起來,絲毫不在意被角色名取代本名——

這份與觀衆的默契,恰是他最珍視的成就。

許紹雄的表演哲學,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裏。

他擅長用生活化的肢體語言消解戲劇的誇張感。

這種“收着演”的技法,在當下追求爆點的影視環境中近乎絕跡。有影評人曾說:“看許紹雄演戲就像喝老火湯,初嘗平淡,回味無窮。”

如今再翻看他留下的百餘部作品,會發現那些看似隨意的眨眼、抿嘴、踱步,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表演藝術。

隨着許紹雄的離去,香港影視圈又少了一位能“四兩撥千斤”的戲骨。

在流量至上的時代,我們或許很難再見到這樣甘當綠葉的演員:

不搶戲卻能讓每場戲更紮實,不說教卻能用角色傳遞處世智慧。

當《使徒行者》主題曲《越難越愛》再次響起,銀幕上那個總在笑的胖大叔已成絕響,但他用一生詮釋的“歡喜哲學”,早已融入港人精神:

無論順逆,笑對人生。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