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廁冷知識

來源: 更新:

如廁,出恭,解手,方便,

洗手,更衣,登東,嗯嗯……

不管叫什麼吧,

總之是古往今來最爲“接地氣”的一種歷史。

古人有哪些“如廁”方面的趣聞?


如廁倒黴蛋

話說有一年晉景公生病,巫師對他說:“您恐怕活不到喫新麥子的時候了。”晉景公大怒,將巫師拖出去斬了,說:“我肯定能活到麥子成熟,但你卻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後來,麥子成熟了,晉景公趕忙讓人做了一碗呈上來,心想:還說我喫不到今年的新麥子?我現在就喫!他正準備喫時,突然感到一陣腹痛,只好連忙跑去如廁,卻沒想到……《左傳》中記載:“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電視劇《趙氏孤兒案》中的晉景公



如廁講究人

元代山水畫家倪瓚是出了名的潔癖。他的“香廁是在一座空中樓閣上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着潔白的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並且,有僕人在下面守候,隨時更換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鵝毛,以保證廁所環境整潔,氣味芬芳。

圖 | 元·張雨《題倪瓚像卷》|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廁讀書人

現代人不帶手機上什麼廁所?文人不帶紙筆如什麼廁?寫出《三都賦》導致一時間“洛陽紙貴”的晉代大文豪左思,據說“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溷”,即圈廁,也就是說左思連上廁所都帶着紙筆寫作。

編修《冊府元龜》的北宋文人錢惟演,說自己“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詞”。歐陽修也曾稱讀書的最佳處是“枕上、廁上、馬上”

圖 | 漢代綠釉陶廁 | 現藏於漢中市博物館



如廁有錢人

古代著名富豪石崇家的廁所堪稱富麗堂皇。《晉書》記載:“石崇以奢繫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廁所裏預備了甲煎粉、沉香汁之類的香料,還有十幾個華服侍女服侍。每次方便完,都會幫換上一身新衣。

據說曾有客人在他家裏誤入一間小屋,看到裏面有綾羅綢緞的帷幕和手持錦香囊的侍女,還以爲冒犯了石崇的臥室。

圖 | 清·華喦《金谷園圖》石崇與愛妾綠珠 |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在宮裏……如廁

《世說新語》記載,王敦被召爲駙馬後在宮裏如廁,看見漆箱裏放着幹棗,他不知道這是堵鼻用的,直接把棗子喫了。後來侍女端出裝水的金澡盤和裝澡豆的琉璃碗,他又將澡豆沖水中喝了。成語“澡豆爲飯”就來源於此,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的窘態。

《南唐書》中還記載,南唐後主李煜和周皇后爲了表達禮佛虔誠,竟然親自爲僧人制作竹片廁籌。“後主與周後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刺,則再加修治。”意思是親自削挖完廁籌之後,還要在臉頰上試試夠不夠光滑,如果有刺,則繼續打磨。

電視劇《尋秦記》中老翁遞給主角的竹片廁籌

《舊京散記》裏載,慈禧的廁所由上好的檀香木製作,坐凳靠背都包有軟襯,廁桶裏放有香粉除味。整體的造型是一條栩栩如生的大壁虎,壁虎的眼睛嵌以紅寶石,兼顧了奢華與舒適。

圖 | 清代木質官房 | 來源於澎湃新聞



一手交錢,一手交手紙

在清代,公廁就很常見了,並且出現了收費廁所。

《燕京雜記》記載,當時“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入者必酬一錢”,交錢才能入內,並可拿到兩片手紙。

一時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私人開公廁的現象。爲了攬生意,廁主往往在廁外張貼大幅吸引人的布畫,豎廣告牌,上書“潔淨毛(茅)房”。廁所裏還會擺上小說等書籍,供如廁者閱讀,爭取“回頭客”。

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清代便桶




古人的如廁冷知識,哪一條震驚了你?

在笑聲中回望過去,我們不僅感嘆於先人的機智與幽默,更感慨於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變遷。


總監製:張筱曼
監製:鄧莫南、王菁菁
責編:彭鋒、韓丹
撰稿:李天琪

編輯:劉夢迪、李天琪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