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非要等發火了,孩子纔開始聽話?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來源: 更新:

不知道有多少女性,自從當了媽媽後,脾氣都變得暴躁了。

孩子亂扔玩具、跟他說話不應聲、無緣無故哭鬧……

這些,都磨掉了媽媽們的耐心。

尤其是在好好跟孩子說話,他卻充耳不聞時,往往是寶媽們最崩潰的時刻。

同事小青跟我說,她家娃每次玩了玩具都不收拾,出去玩看到好喫的好玩的就不走,不給他買就在地上打滾。

“本來想當個慈母,偏偏被兒子逼成了瘋子。”同事唉聲嘆氣道。

那麼,我們可曾想過,好好對待孩子他反而不當一回事,非得打他罵他一頓才肯消停,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一:好聲跟孩子說不聽,原來隱藏着這些真相

①孩子真沒聽見

許多大人認爲,在叫孩子的時候,他不回應,其實就是故意的。

實際上,我們真的誤會孩子了。

很大可能,他是真的聽不見,纔會對你沒反應。

孩子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6歲以下的孩子,他很難做到一心二用。

尤其是當孩子的注意力放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時,比如看電視、玩玩具等,他的主力已全部集中在這裏面。

你的輕聲細語對他來說,就像空氣一樣,存在但他聽不見。

②孩子不理解你的話語

孩子的腦回路很簡單,不能完全理解大人說的話,當大人發出一些比較複雜的指令時,他一時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於是需要先想一想,當想不出來答案時,又不知道如何回應,只能用沉默來對待。

③孩子不喜歡父母的碎碎念

尤其是那些碎碎唸的父母,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孩子不想喫飯,他們碎碎念;孩子不想穿那件衣服,他們碎碎念。

孩子太小,規矩巨多,一張嘴焊在孩子身上。

聽得多了,孩子就膩了,甚至會生成一種條件反射,只要父母在碎碎念,他就會自動屏蔽掉。

二、父母一發火孩子就聽話,真相很殘忍

朋友小勇說,養娃就不能慣着他,該罵罵,該打打。

我不理解他的育兒方式,但他本人還洋洋得意。

原來,小勇的孩子也是典型的“好話聽不見,一發火就變乖巧”的娃。

孩子犯錯了,小勇先是好言好語對待,結果孩子還在無理取鬧。

小勇氣不過,拿起衣架對着娃的屁股一頓胖揍,娃哭了一會後,終於主動承認錯誤並道歉了。

小勇認爲,有些孩子就是不打不成器,打罵一頓,什麼事情都能解決。

但真相是,孩子並沒有變的乖巧聽話,而是被父母的情緒被嚇到了。

父母的吼叫和打罵,讓他打開了防禦機制。

當孩子在壓力、衝突、不適情緒的處境下,爲了裏面心理失衡,潛意識會自動開啓一種防禦機制,避免進一步受到傷害。

當父母大聲質問他,他判定這個情況是危險的,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只知道再不服軟父母就要更加生氣了,只能裝溫順乖巧。

這樣做雖然能讓孩子暫時聽話,但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隻有吼叫和打罵,就能解決問題。

實際上,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只知道被吼叫了就要聽話。

不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以後還會繼續犯各種錯誤。

三、比吼叫更有用的,是引導

你一生氣,孩子就聽話了,本質上是爲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而進行的一種服軟行爲。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也不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

育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成爲一個明事理、有責任感、獨立的個體。

與其用吼叫示威,不如耐心引導孩子,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正向性格。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耐心跟他分析對錯,告訴他這個世界的規則。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愛的父母。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在有愛的空間成長,孩子不會差到哪裏去。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